實試 Farm-to-Table!元朗20萬呎零農藥農莊 成米芝蓮餐廳御用農場

Play Video:

元朗圍仔村附近,有個不起眼的農莊,佔地20多萬呎,裡面有池塘、有農地,有小動物,有個已退休十多年的有心人,一人種出幾十種沒有農藥和化學劑鮮菜水果,養殖了連中環米芝蓮廚師都排著隊要的羅非魚、寶石魚和藍龍蝦,活像個世外桃園。這位有心人叫明哥,跟明哥聊天總有新知識袋落袋,所以更多人稱他為「先生」,像一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老師。

一家對農藥敏感 索性自己開農莊 一人打理

16年前,先生發現一家幾口對農藥和化學劑敏感,吃完連嘴和舌頭都會腫起來,嚴重的話更會痾嘔,即使買了「有機」產品也沒有改善,「香港沒有有機法,生產商寫了有機不等如產品沒有化學劑,我覺得在市場上應該有健康的選擇。 因為坊間買不到真正沒有農藥的食品,我又剛好找到這個地方,最初只有萬多兩萬呎地,養點魚種少量東西給家人吃,再慢慢累積周邊農地擴大農莊面積。」20多萬呎的農莊上至開田、 開魚塘、建房子,複雜至鋪水管、駁電力、搭木平台,都由先生一手包辦。「有些老人家的田種不了,我以口傳歷史方式收集他們的知識,同時跟大學學者研究,希望做到量產,證明給農民和漁民看,其實他們的食物不需用化學劑去生產,都可以很好吃。」

中環米芝蓮餐廳御用食材

先生的農莊是香港少數有規模的魚菜共生農場,多年來研究零農藥耕作和養殖法,由實驗農場變成米芝蓮餐廳御用農莊,中環餐廳如MARGO及BEDU等,因為欣賞先生的耕作及養殖理念,因此指定要先生提供食材,「我們主要目標不是銷售而是推廣,希望通過有名氣、理念相同的餐廳,以食材真實味道將這種養殖及耕作法推廣出去。」

10 min
是次有機會試到Tomato tasting,一次過試足7至8種番茄品種,先生曾經過種80多個品種,吃過車厘茄放題後才知番茄也有前中後調的味道和層次,有口感紮實的,也有味道似生果帶有蜜糖味的,不說以為自己在意大利農莊,其實香港農莊一點都不遜色,很多有心的農夫都能種出好吃的、精緻的食材,不過都得靠消費者支持才能繼續種。

豪宅式飼養6000條淡水魚

先生興建了四個漁塘,奉行低密度飼養,每池養了1200至1500條魚,一般高密度飼養每池約有2500至3000條魚,農莊的魚等同住「豪宅」,「羅非魚是很容易養的魚,育成率最高,也是現時全世界最大規模養魚品種,因為牠用最少飼料,能養出最多肉。寶石魚油脂成份(Omega 3)很高,是漁護署多年推廣的品種,我們都試著去養。」先生數年起自行分類和繁殖魚苗,分別培養了白帶淺黃色及橘紅色的紅羅非魚,先生最少要養12至14個月足一斤才賣,講求魚肉的細緻度及油分分佈。先生說高密度養魚會令水體產生很大污染,要經常換水,他以前也會用過濾系統,一個月1.8萬元電費,現在兩個月只花3000元,省掉不少能源。

先生用魚塘的自然生態去分解污染物,例如魚塘中層的魚會吃了上層魚的糞便,中層魚糞便給底層生物吃了,再經一輪分解,先生在底層養了田螺、蝦仔、藍龍蝦,牠們會吃最底層的排泄物,通過不同水層生物的分解令水質變得更好,「我養的魚有足夠成長時間,牠們吃有機飼料,同時我們會用酵素令魚兒腸道更健康,所以養出來的魚肉質結實,沒有腥味。」

研發孵化屋養澳洲藍龍蝦

除了魚,先生近年還試養食用價值很高的澳洲藍龍蝦,他也是本港第一個養有機淡水藍龍蝦的人。先生是個發明家,農莊中常見到他的不同發明,例如用膠片做的龍蝦苗孵化屋,讓藍龍蝦容易點脫殼,提高生長率,同時為牠們製作不同體積的龍蝦筒,防止在養殖過程中打架。「這批在養殖池中的已繁殖第三代,一隻公最多可配三隻母的,到溫度合適時,可通過水質轉換狀態的方法令牠們發情交配。」 魚菜共生即是邊養魚邊種菜,再用養魚富營養的水灌溉農作物,而田中的泥土堆肥,則是來自塘中的魚糞。先生清洗魚塘時,會用工業泵將泥漿抽到沼澤區淨化,再用來耕作,當中產生多元的微量元素,填補了其他肥料的不足。先生同時自製營養極豐富的魚酵素及生果酵素作堆肥,所以種出來的農作物特別鮮甜,農莊中種植了幾十至上百種蔬菜水果,單是沙律生菜已有7至8款,更試過種上80個品種的車厘茄。

設「白鷺餐廳」維持生物多樣性

先生主張維持生物多樣性,耕作時希望以大自然中的動物互相制衡,他初開農場時先養小鳥,後養蝴蝶,特別在魚塘中設有兩個「餐廳」給白鷺來用餐,有些魚多了出來或養不大的,就放進池中讓雀鳥吃,不足一年,就吸引白鷺、蒼鷺、池鷺來訪,雀鳥在固定的地方吃足了,就不會吃其他塘的魚兒。

先生以同一原理驅蟲,在棚內外都種一些昆蟲喜歡吃的農作物,例如蚜蟲最愛吃白菜,就在棚周邊種白菜聚集昆蟲,保護其他蔬菜,避免蟲害擴散至整個農場,同時在外面收集瓢蟲放進棚中吃蚜蟲,捉螳螂去吃大型蟲,捉些蜘蛛針對果蠅,「不再用化學劑後昆蟲多了很多,但我們每年都見到新品種蝴蝶,早陣子更見到巴黎翠鳳蝶、螢火蟲等。如果我們以掠奪方式在大自然中取食物,會令一些物種被滅絕,相反以分享方法共享這地方,自然生態會慢慢得到平衡。」

註: 鴻日農場計劃在3月或4月舉行豐收節在地餐桌活動,詳情可留意「鴻日農莊」及「在地餐桌小旅行」Facebook專頁,或可inbox查詢。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