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令人信無根據描述!實測讀同一段稿畀不同人聽 個個話準!

Play Video:

為何這樣多人會覺得星座、運程、心理測驗很準確呢?原來這個心理現象被稱為「巴納姆效應」,在1948年Paul Meehl(保羅米爾)曾做一個實驗,他在一些星座與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抽出一些模棱兩可的字句拼貼成一個段落,實驗結果是5分滿分學生們的平均分為4.26分。來到12月的Appraisal(工作表現評核)季節,我們就根據實驗原因改寫了一段工作表現的評語,向3位同事說同一番說話,實驗結果是3位同事一致都覺得「說得好準!」,究竟為何沒有根據的描述會得到認同呢?

巴納姆效應起效的3個關鍵

註冊企業心理學家黃仲遠(Mills)解釋,巴納姆效應牽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個就是對象以為是「度身訂造」,例如「有一點我特別只想對你說,我留意到你甚麼甚麼」。第二個關鍵就是說話內容要包含多點正面說話,例如「從你之前的行為我留意到你為人都細心的」,Mills解釋因為人的傾向都是會很容易就接受對自己有利的說話。第三個關鍵就是說這番話的人的權威性,權威的意思包括他的職位、形象、專業性等等,上述三種因素加起來就能產生巴納姆效應。而日常最容易令大眾陷入巴納姆效應的情境就是一對一的諮詢或溝通,例如健康、皮膚、美容、健身、投資等等,巴納姆效應都很常見。

Appraisal攻略

一般人對人的印象,或者具體一點說,上司對下屬的印象是怎樣得出來的呢?Mills指最主要是由「首因/近因效應」(Primacy Effect / Recency Effect)塑造出大家對人的印象,「最開始的一件事和最近的一件事」,即是一開始時上司對你的第一印象,以及最近一件能影響你印象的工作,但如果以前給了上司一個差的第一印象,可以怎樣扭轉壞印象從而改善Appraisal的表現呢?第一個就是「持續讓上司察覺到成果」,原來次數是比深度重要,道理與幫助人一樣,「扶婆婆過十次馬路是較有一次到非洲做義工厲害的。」所以如果在Appraisal之前,最理想是3個月前左右,持續讓上司察覺到成果就能改善Appraisal。

如果真的到了最後一刻都挽救不到的話,還可以用「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方法力挽狂瀾,即是在展開對話之前先掌握主導權,例如自覺表現不好的話先說:「我都知自己其實有點差,所以就盡量去找方法彌補。」Mills指這樣就設置了一個很好的開場,「替你做評核的那個人,除非他想辭退你,否則聽完你自我檢討後都不會想做到極端的地步,永遠做好議題設定的人會立刻獲得好處。」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