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情侶居大澳偏僻村莊 低收入低消費生活日花$30

Play Video:

「以前的人都這樣生活,資源匱乏,只用柴和木,用泥和雜草,加一包英泥已建成一間屋。我們也想奉行低消費、低收入的生活,看看有甚麼可能性。」這對居於山林,但又接近海岸的情侶叫三秒(Samuel)和小燕,住在大澳一條很多人都未必聽過的小村莊番鬼塘村中,由大澳中心要走約20至30分鐘路程。

小村落充滿70年代大澳痕跡,三秒刻意將自己放進原始鄉村地方,用仍有橫樑瓦片的舊大屋做工作室,活學活用老一代的生活智慧,用黃泥起屋、做木工、建土窯、撿柴枝生火取暖、學習用玻璃纖維造獨木舟,出海過對岸就直接划船。「城市人常說一小時生活圈,我們這裡是十分鐘生活圈,可以十分鐘下到海,十分鐘上到山,十分鐘坐到巴士,更可能十分鐘見到海豚,這模式你在城市是做不到的。跟城市生活模式不同,我們現在不太逛商場,也習慣了不便利的生活。」對兩小口而言,這種生活是大智若「嶼」,用很慢的方式,做些好像很蠢的事,但又很開心。

本來住在葵涌區的三秒,澳洲工作假期回來後,因嚮往天天騎著單車,有空就去露營的鄉郊生活,決定搬到偏遠地方,四處探索在香港生活的可能性。他曾獨自搬到沙頭角生活半年,2018年經朋友介紹輾轉搬入大澳居住,他在大澳搬了四次,由大澳市中心搬入對岸小村,最後定居在番鬼塘村,創立了大嶼文化工作室,「我不想找些太新的房子,而是想找些能有空間嘗試多點東西的地方。這房子當時充滿老鼠屎、蜘蛛網,破破爛爛的,但仍保留很美的瓦片天花和木橫樑,這些房子在大澳已很少見,我把它們重新修葺。」

接近一千呎的工作室,同時是個生活空間,二人貫徹低物慾低消費,善用資源的生活態度,全屋只有這沙發是用錢買的,其他家具物品都是回收後改造或由別人送的。由有70年歷史的祖屋銅環古門改裝成的木飯桌、80年代的舊風扇、70年代的牙醫椅子、改裝成為電燈的英式電箱、分別集合了大嶼山街坊棄置的床板、床腳、海棠玻璃所造成的茶几,每件物品都盛戴了大嶼山人的故事和生活痕跡,小燕說:「這些故事都是香港人的歷史。」

幾年前,大澳人黃惠琼創立「大澳文化工作室」,將跟大澳有關的生活用品、文物保存在內,然而2016年時,工作室所在地百年老屋遭拆卸而閉館,三秒的大嶼文化工作室,想將琼姨工作室的理念「回收」及承傳,辦不同體驗活動、大澳社區導賞、工作坊等,帶人玩木工、弄土窯、上山下海等活動。三秒本來做平面設計,小燕一向做社區工作及導賞,現在他們專心辦文化工作室,二人平均每月收入5至6千元,租金每人約2至3千元,出入跟室友共用汽車,平日有時間會自己種蔬果,大部份時間都在家煮食,街坊常分享食物和食材,麵包、薄餅、麵條通通用麵粉自己製作,三秒說,每天30至50元就吃到三餐。

「城市人價值觀是講效率、要賺很多錢,賺很多錢是否實際真的賺很多錢?假設你賺2萬多人工,每月消費超過1萬5千花在租金飲食上,如果計時間成本,我是比你富有的,雖然實際金錢不比你多,但時間每天多了很多,那我賺這麼多錢來幹甚麼?我們不是說要賺很多錢,而且消費會製造很多垃圾,其實我們減慢點速度一樣生活到。」

三秒笑道,首先了解一個地方的背景和技術,運用這些文化代入生活,才叫做融入整個環境,否則就單單只是回家睡覺。定居大澳後,他們學懂很多民間生活智慧,夏天沒冷氣但能用吊扇增加空氣對流;就地取材以稻米田的泥土建房子,在黃泥中加入糯米粉去起屋,能令泥土更堅實牢固;老一輩人故意選個背山,前面有巨樹擋海風,但仍很接近海的位置建屋,用盡地利優勢,「這都是我們住進來後阿姐(對40-80歲女士的專稱)和村民教我們的,這些技能再不告訴別人就沒人知了。」

三秒早年結過婚,前妻是位認識了8至9年的女友,最後卻離婚了,自己開始不斷埋首工作,過著勞碌又了無生氣,沒有滿足感地活著。「我以前做設計,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5小時,有天我生日工作至12時1時才下班,街上警察忽然查我身份證,那刻覺得為何我這麼慘呢……真的有點懷疑人生。直到找到這模式生活,找回生活的價值,發現其實可以有選擇。」眼前滔滔不絕的三秒,說以前自己沉默寡言不愛表達自己,渴望與別人建立關係,但終究仍是孤獨的。「現在經常跟阿姐聊天,她們會早上7時叫我飲茶,晚上又約我吃飯,全部都像我媽媽和婆婆,見街坊比見家人更多。其實人真的很重要,有人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地方。」

對三秒和小燕而言,海洋和人就是連結整個大嶼山最重要的兩件事。去年文化工作室開始了一年海洋之約計劃,其中一個活動是召集一批大嶼山街坊,一起學獨木舟兼考三星,平日會一邊練習一邊淨灘。剛過去的端午節,他們更出發去了3天2夜獨木舟環大嶼山活動,由大澳出發,途經貝澳、梅窩、坪洲、東涌,更會途經明日大嶼即將發展的地方,全程共83.5公里。大嶼山街坊一呼百應,出動支援小隊運送物資,抵岸時在沙灘準備好豐富午餐和咖啡招待,更把自己的家留他們借宿。「大嶼山是我們的家,我們家有山有水有人,而且大家都很有愛的。我去過澳洲,沒錯地方很大很自由,但你不是那裡的人,不了解那裡的文化,但這裡永遠是自己的家。」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