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服演變史 拆解最受歡迎旗袍、水手服起源

Play Video:

校服,曾經是我們小時候穿得最多的衣服,但你有沒有想過學生為何要穿校服及跟校規來打扮,今時今日學生正在穿的校服又是怎樣演變而來,為何這樣多男人會對穿校服的「學生妹」有情意結呢?這些問題都會在今集的Weekly-pedia裡面得到答案。

旗袍(長衫)校服的起源

提起校服,有套會令女同學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校服,那就是旗袍,這件校服非常難駕馭,不是人人都能穿出氣質端雅的清純感覺。今天仍有16間中學將旗袍作校服,大多數是傳承百年的學校,而當中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更是香港第一間規定學生要著校服返學的學校,不過當年即1918年的第一套校服是兩件頭設計,下身配穿長裙或褲。後來演變成今天常見的旗袍,是因為受到30年代主流社會所影響。20年代的女性受到五四運動的的思想衝擊開始追求男女平等,紛紛蓄意模仿男子穿起長袍,於是就借鑒男性的長袍演變成旗袍,被寫作事業耽誤的時裝達人張愛玲曾在散文《更衣記》上提到「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到了30年代女性為了反抗保守,女性喜歡穿著而又流行的旗袍都是貼身突顯曲線,張愛玲就這樣形容,「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雲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但因為校服代表學校的淳樸校風,所以設計的時候變為直身不太修腰。

03 min
今天仍有16間中學將旗袍作校服,20年代的女性因為受到五四運動的思想衝擊追求男女平等於是借鑒男性的長袍演變成旗袍,後大受社會女性歡迎而影響到校服設計。

不同年代的常見校服種類

現時我們最常見的校服之一白色連身裙的出現,與50年代的輕工業發展未成熟有關,因為50年代前的顏色染料不耐洗而且選擇有限,為求營造學生穿著整潔的感覺,所以多數的校服都是選用白色。旗袍校服最令人有印象的藍色原來是校服色彩的一大突破。香港百年校服老店「豐昌順」的老本行是染廠,在1930年代獲英國「克力登」染料專利權,此染料是不脫色而耐洗,而當時真光、英華、聖保羅等均用克力登藍色染汁,校服顏色與克力登的色皮吻合。另外一個常見的款式就是半截裙,而格子裙就是半截裙校服最常採用的設計,受到英國影響不少學校都會在校服上加上蘇格蘭格子圖案。踏入60年代無論紡紗或製造業都發展蓬勃,校服款式變得多樣化不再限於白色或淨色,最經典的冬季校服,背心配搭長襯衫都是在60年代興起。70年代可以說是校服界的反傳統年代,除了有新法書院的水手裝校服出現, 當時英國著名服裝設計師Mary Quant帶起的迷你裙風潮由歐洲吹至香港,初時以「A」字無褶款式為主,後來變到無論甚麼裙都會越變越短,普遍的校服設計都短至膝蓋以上,連一直沒甚麼大變化的男裝校服都在70年代興起喇叭褲。

男人為甚麼對學生妹有情意結?

為何男人無論多少歲,都好像會對穿著校服的清純「學生妹」有情意結呢?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好青年荼毒室成員阿泉解釋,「學生妹」其實是一個象徵。「我們很多時說的『J』某些東西,我們不是單純生理上的,我覺得這是一個與意義有關的活動來的,校服就是代表著青春,代表著校園,而校園就代表著很純潔,是很無知甚麼都不知道但又很青春活潑很有力量。」阿泉續指我們看待「理想的人」是有一個傾向與標準, 「我們其實對一個人怎樣為之最理想呢,例如年紀、種族、膚色、體型、性別,我們是有一些偏好的,你覺得人去到某個年紀的話他的故事不值得說了。」所以最理想的人當然是一個青春少艾。但說到最後,阿泉認為都是與父權文化有關,「都是因為覺得學生妹很純潔、又甚麼都不懂,很容易操縱,我可以支配她。為何反過來女生較為多喜歡男老師,亦是因為父權文化,這個社會覺得女性應該是要依附某些有權力、或是年長的男性。」

校服背後的控制

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過,幾個世紀以來社會對人的規範方法,由重罰演變成一種不同團體對人民推廣自我約束的紀律方式,但這種自我的約束是只求形而不求實,學生只要通過衣著、髮型等表面工夫就能成為「正常」的學生。阿泉就指提起校服只能令他想起《進擊的巨人》那句,「人類又再想起曾經被巨人支配的那份恐懼」,他指「校服不只是一套衣服這樣簡單,更是反映你喜歡甚麼、你的價值觀,但正正你穿得一模一樣的時候,就可以將這些東西全部掩蓋了,你就是一模一樣的人,很刻板。」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