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怡和大廈點解用圓窗?起全港首個天橋系統 前身為康樂大廈曾經係亞洲最高大廈

Play Video:

據「世界高層建築和城市人居委員會(CTBUH)」2023年資料顯示,香港一共有553座150米高的摩天大樓,比第二名紐約的 314座多 239座,全球最多。或者當你都在52樓以上的家看YouTube,到底香港是甚麼時候開始,奮力往高空發展呢?

生於1973年的康樂大廈,1989年後因怡和由畢打街總行搬來,改名怡和大廈。1970年,置地以2.58億買下中環對出填海地,成為地王;1973年建成178米高的康樂大廈。當年全球最高的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高417米。雖然差一截,已是亞洲最高。圓窗經典了半個世紀。冬日下午兩點,成排的圓窗,圈起格格不同的維港風景;陽光灑來,在地下投下幾個橢圓形Spotlight,並隨時間拉長,像舞台,也像置身天空潛艇。我們打了一大輪卡再到南邊單位,圓窗圈起寫字樓橫橫直直的線條,看去對面,橫直線條中倒影了圓窗中的自己,Chloe:「好Indie。」

因為剛過50周年,怡和大廈早前辦了一個展覽,請來大樓的設計師,50年租戶,設計師與藝術家為50周年辦了展覽及一些導賞團。大樓本身用竹筒形的設計,主力牆都在中間的電梯大樓,所以外牆可以做得較薄。為何是1,748個圓窗?幽默的木下一先生在訪問中總說是太太的提議:「方形窗很悶呢呢,不如試用圓形的?」成就了一代科幻標記。最近他還打趣說:「早知當年把窗再弄大一點。」但據當年設計這座大樓的公司P&T GROUP現董事車季良先生說: 「他像謙卑地說一個故事,但我相信這本來都有一個好科學化的理由。整l座大廈以桶形的核心做主力牆,若外牆上的洞開得太多太密,結構會減弱; 開得太少,採光及景觀又會少了。背後的科學計算,不是太太一句話就行的。」

每個圓窗直徑約2米,內框1.8米,方窗的風力會集中在玻璃中間,增加玻璃窗的耗損,而圓窗一則可卸力到窗框,玻璃沒那麼容易壞。80後建築歷史學者Charles Lai(黎雋維)解釋:「火箭、潛水艇的圓窗設計,都是這個原理。」「今日我們常見的建築方法,都是在工廠做好一片片模組,吊上去上兩粒螺絲已搞掂。「效率高,在現場出錯的機會少很多。雖然現在科技進步,要製作一堆一樣的圓窗容易很多,但成本仍然比方窗高,出錯機會多。」Chris還表示,97年以前,機場在啟德,所以維港兩岸的樓宇都受高度管制。「及後機場搬到赤鱲角,維港兩岸才先後多了IFC及ICC兩座新摩天大樓。」「像維多利亞港的閘門,都是規劃出來的成果。」相信木下一先生都想了許多方法,如開放地面公共空間,增加公共天橋系統連結干諾道中對面其他商廈,爭取到額外的地積比,讓大廈建得更高,才成為當年維港獨特的風景。有趣的是大廈二樓的企業歷史檔案部,收起了一些淡綠色的紙皮石,高級歷史檔案經理及主管Kitty說,80年代時紙皮石剝落,他們做大維修加上鋁板變回原

本的設計。但紙皮石仍留在大廈牆身,我們現在仍可在圓窗縫窺見紙皮石。 去年,本來是酒樓及日本餐廳的地庫,改裝成有12間高級食肆和酒吧的Base Hall,在中環做火鍋起家的珍姐進駐,新增午市碟頭飯樂哥番茄咖喱牛脷飯,及晚市招牌鑊仔封門柳鐵板餐,繼續用高級食材製作港式茶餐。

70年代在這裡上班,肉身和靈魂都象徵著置身頂端。1977年邵氏的《猩猩王》,猩猩爬上大廈頂樓,最後跌落郵政總局;1978年10月的《蜘蛛俠》電視劇集裡,著名特技人Fred Waugh爬上康樂大廈,臨近頂樓的轉身,今時今日都仍有粉絲討論。過去你很少來這裡,現在可以來輕鬆食午餐;如Chris所說,在70年代,這裡象徵了中環的擴大,及一個很多人懷念的、經濟起飛的年代;而Charles由設計角度看,覺得代表了一個香港摩登時代的頂峰。

怡和大廈天台拍攝場地提供:Forty-Five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