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去台北饒河夜市賣米芝蓮胡椒餅 伸手入200度高溫烤爐!

Play Video:

聽聞在台灣夜市工作好賺過做「打工仔」,能夠學到如何製作米芝蓮胡椒餅,豈不是可以發大財了!但要學成胡椒餅手藝除了需要天份,也要練成銅牆鐵壁,能徒手抵擋攝氏200度高溫。今次Karen就去到台北,《試一次》在饒河街觀光夜市打工。

要追溯台灣夜市的歷史,可能要由三百多年前說起,簡單來說,就是廟會與市集型態的延伸。因為到廟宇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自然產生吃飯與購物的需求,這便解釋了為何許多夜市,都設在廟宇附近。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報告,近20年來,國外旅客遊覽台灣觀光景點排名第一的﹐基本上每年都是「夜市」。雖然夜市為台灣帶來不少觀光收入,但夜市不死的根本,是因為它在台灣人生活中,有著無可取替的社會地位。吃喝玩樂全包,生活機能一應俱全。全台灣的夜市數量多達300個,單在台北市就有18個,除了是家裡的廚房、便利商店,更是糊口的工作場所。而未計夜市兩旁的商店,全台夜市攤販有5萬多個,撐起8萬人生計。

位於松山區慈祐宮旁邊,便是1987年開業 ,有接近700檔攤販的饒河街觀光夜市。位處夜市街口 攤位前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用近200度高溫窯壁,手工現做現賣福州世祖胡椒餅,拿完必比登,還入選了米芝蓮。今次福州世祖胡椒餅的老闆吳玉成,就向Karen親自傳授了胡椒餅的製作方法,搓麵團、包餡、蘸芝麻、窯壁烤香、刮包和包裝,通通試一次。

讓人人都可以自謀生路,是台灣政府早年容許夜市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吳老闆在政府規劃打造觀光夜市之初,就和太太兩口子一起在饒河街打拼,由兩個人兩個爐,到現在十幾人六個爐的團隊。夜市租用價格是按格計算,每個夜市價位都有分別,以饒河夜市的攤位來說,大約0.71坪(25平方呎)的路中攤,月租金由1987年的新台幣180元(以當年匯率計算,約港幣23元),到黃金時期平均新台幣2.5萬元(約港幣6,578元)。不過疫情影響下,降價到新台幣5,000元(約港幣1,315元)都無人問津,疫情下多達200個閒置攤位。吳老闆這個十幾人的首攤大檔,因為位置優勝租金仍然高企,未計固定清潔費新台幣3,000元(約港幣790元),仍盛惠新台幣2萬多元。

疫情前有觀光客加持,最瘋狂可以日賣過千個胡椒餅,新台幣60元(約港幣16元)一個,每日營業額超過新台幣6萬元(約港幣15,789元)。要賺錢養家養一群夥計,當然綽綽有餘,不過疫情期間生意可說是一落千丈。但維持食物高質素便是夜市攤的實力,仍有一批本地支持者,總算可以熬過疫情。

過往粗淺印象,只有年紀大或學歷不高才會去夜市擺攤,擺攤平均每月利潤有新台幣47,916元(約港幣12,609元),收入比很多打工高不少。因為夜市經營牌照可以由直系親屬繼承,不少二 三代就好像吳老闆二兒子,都樂意去接手經營。比起自信滿滿的胡椒餅出品,把孩子養大,太太能享福,才是令老闆更感自豪的地方。家人仍然會經常來探班,共晉晚餐,真的很溫馨。

在夜市入面二代接手並不是個別例子,走了一圈發現原來有很多的檔攤,尤其知名度高有點歷史的,都是一代傳一代。不止養活一家人,更是養活幾代人。所以原來夜市是台灣生活一部份,文化一部份,夜市對於台灣來說真的很重要。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