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走入山旮旯買本地獨特風味水果製茶 望讓港人嚐香港味道 梅子林村曾經盛產柑桔

Play Video:

香港到底出產甚麼水果? 梅窩有黃皮,荔枝窩有桔和咖啡豆,南涌有山檸柑。不過,量少,山旮旯,香港人未必買到。

Chris做鄉村文化的工作,平時出入十多條偏僻小村,發現到處都有香港獨特風味的水果。但因為地點偏僻,結果無人買得到。

Chris:「城市跟鄉村之間,供應鏈是斷掉的。」 香港土地空間雖小,但翻查統計,新界東雨量較多,適合種柑橘類水果;新界西較乾燥,適合荔枝等水果。香港人每年吃70萬噸入口水果,但當中只得0.2%,即1,000噸左右是本地水果,橙、檸檬與桔這些柑橘類佔23.8萬噸,即約34% 。即我們曾經盛產柑與桔,今日,卻沒多少人嚐過本地柑橘的香味。

梅子林村村長由2011年起復耕復村,在小斜坡復耕百多棵柑橘。量少又山旮旯,推著近百柑橘走20分鐘山路,再乘一個半小時船到馬料水再出市區賣,索性跟義工及村民分享。戰後50年代人口急增,嘉道理家族幫大家在30至60度的山坡上種果樹維持生計,村長曾玉安:「60、70年代,有一家人賣桔樹賣到有13萬收入。那時是兩萬元一層樓,最輝煌的年代。」不過隨著80年代經濟起飛,大陸便宜水果湧入,果園開始沒入歷史。今時今日香港農耕成本高土地貴,好像怎種都沒意思。惟Chris走遍山旮旯小村,工作中看到如阿謙的巨型奶蕉、Katie的高山咖啡、南涌結青的山檸柑,豐收時可能不夠賣,天氣突變突然催熟,又可能因為時間配合不上,來不及在水果腐壞前賣掉。看著水果回到土裡重新化泥,但去旅行去日式超級市場,我們又熱衷於買當季限定水果產品。想起村長說:「希望被埋沒的東西其實都可以被發掘出來。」兩年前他開始拖著手推車,把這些水果帶出城,製成發酵茶, 希望大家都吃或喝得到。他們的目的,是把香港本來有,卻無人問津的本土水果,變成不同的產品,像日本當季水果糖果,或季節限定食品般,銷售到歐美日本,變成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風味。

screenshot 2023 12 28 at 3.21.42 pm (1) min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