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子壘球隊一周六天集訓 由興趣班到史上首次打入亞運 日本魔鬼教練訓練到11點 為打波辭職 搬屋 周身傷

Play Video:

自40年代起,香港的壘球賽事已經很盛行,二戰後更大力發展這項運動。而香港女子壘代表隊成員,由一隊本身當上興趣班,更自稱體力弱又能力不足的業餘球隊,打到變成香港壘球史上,首次有資格出戰亞運。要數到當中的血淚史,當然少不了12年前加入女子隊的日籍教練大島田(Den)與這班女子的「新仇舊恨」。

「對她們第一印象是很差勁、很弱、很Hea。」12年前,Den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壘球總會,加入本地的日本男子隊後,輾轉下亦成為了女子代表隊的教練。首次見面打招呼後,先以50個跑圈練習招待她們。「我跟她們說這運動跑不到是沒得打,你死都要跑。」隊長小肥跟隊員苦笑憶述當天恐怖畫面:「我們本來一排人在做平板支撐,忽然叫我們跑50個斜路,我有個隊友跑到要脫衣服。當時的狀態是我們很沒用,但又要做下去,是做不到的,但教練要我們繼續做。想起也覺怕。」隊員跑到嘔不是新鮮事,但要隊員學識尊重球場,每次練習完要仔細拖好沙地,出入要「禮待」球場的Den,當然不許任何人在場中嘔吐,「要嘔一定要跑到廁所嘔,否則會被罵的,但廁所比較遠。」

對教練絕對服從,不得反駁或質疑,紀律嚴明,都是Den的日本教育法。「起初見到她們常黑面,喜怒哀樂都放上臉,這讓我很驚訝,日本不會有這種情況。」Den說他加入的第一星期,40多人的女子隊立即走了十多人,「有人覺得我是癲的、神經病的,離開也是好,讓我知道誰是有決心打下去的。大家文化不同,我們日本人是這樣被教出來的,我覺得真的幫到球隊。」

而這種地獄級訓練強度,的確將球隊改頭換面,也徹底改變了她們的心態,「以前我們會練波亦有機會出去比賽,隊友好像很熱血地參與一個比賽,但是沒有要贏或代表香港 要有成績的態度去對待,Den教練來了後,由應該用甚麼心態對待球場,到近年出去比賽開始有贏比賽,我們開始感受到作為一個運動員,代表香港取得好成績的光榮。」隊員笑言,雖然之前一直說教練是魔鬼,但同行十多年大家已形成一定默契,「多年來Den都沒缺席過練球,他選擇了我們而在香港繼續生活,本來是會計專業人士,亦為我們辭職了。希望他的付出有成果,不會是白白犧牲。」

2017年,亞洲國際賽上贏波香港對泰國的一場波,以7比0為她們贏取了2018年的亞運入場券,成為香港史上首次有壘球隊代表出賽亞運,大家都開心到像做夢一樣。然而最大的期望,卻換來最大的失落,「平日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自己竟然身在其中,當晚太興奮,翌日要比賽就出事了。」由投手啟茵先落場比賽的一場對韓國隊,她直言是場發揮得極差、不堪回首的賽事,最後連最大有機會贏的印尼也輸得很慘烈。

「不知是大家太緊張抑或太興奮,那次之後球會花了很長時間沉澱。」這段回憶讓身旁同樣是投手的Yuki忍不著哭起來,「那次亞運是個沒想像過的舞台,但不知為甚麼最後大家表現失準,像是被打回原形,變回以前出去比賽,只是陪跑沒得贏,真的是一生的痛。」亞運後的低落情緒如巨浪將球隊推倒重來,卻也為她們上了美好一課,「2019年出賽了東亞盃、亞洲盃和奧運資格賽,我們心理質素的確高了,就是經歷了失敗才知世界就是這樣殘忍,如果第一次已這般容易過關,我們不會有成長。」

為了打壘球,有人為遷就練習、集訓和比賽時間久不久轉工,有人為方便一星期六天的練習而搬近球場。有人當初不被家人看好,認為是在浪費時間;有剛結婚不久,躊躇30歲後的人生,壘球應放在何位;有打了20多年的長輩球員,面對退役與否的掙扎:應該急流勇退讓世人記得高峰時的你,還是為球隊拼到最後一刻,接受自己退下火線,在不同階段為球隊貢獻?隊中成員有各色各樣的故事,有犧牲有堅持,有拉扯角力,也有傷痕和眼淚,更多的是同喜同悲的經歷和友情。想知道這隊有血有淚的壘球隊育成記和各人故事,記得睇片!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