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退休中佬每日到垃圾房執垃圾 全屋傢俬都係執垃圾所得

Play Video:

根據環保署,香港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量為539萬公噸,平均每人每日棄置1.4公斤。有些人就撿垃圾撿到發展一門生意,而今集就有人撿垃圾撿到開了一間4,000呎的「垃圾博物館」,一連兩集,與大家了解一下他們撿垃圾的故事。 55歲的Gibson,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沒有做全職, 現在單靠幾層樓收租都衣食無憂,但是他興趣竟然是去垃圾房撿垃圾。

為何撿垃圾?

他撿垃圾的誘因, 就是發現很多香港人經常丟棄那些還可以用的東西很浪費, 比如是傘、電器、書、文具、喼、衣服、鞋等。Gibson指,90年代,一個地櫃是我用兩個月薪金 才買到,買一張梳化是半個月薪金,一定會很珍惜的,搬屋一定搬走了。但現在不是呀, 一張梳化賣幾百元,成本低,所以很多人都選擇直接棄置,也不會搬走。 Gibson不但撿垃圾來儲,更會自用,他家中所有傢俬都是撿回來的,連平時的生活用品都可以撿到, 例如是清潔用品、衣服、鞋子、牙刷等。 最深刻的一次,是當他在逛街,看見有人清垃圾下來,撿回來就發現一卷卷的畫裡面,有一幅是1949年的香港尖沙咀,更是航拍呀,「你用錢可以買到很多收藏品,但有些用錢買不到才珍貴。」 Gisbon說。

舊物承載著的童年回憶

舊物,在一些人眼中是垃圾,在一些人眼中是寶物,一件物品之所以有意義,通常是承載著人的回憶。Gibson感嘆地說,「我們的年代沒有智能電話,就是看這些雜誌了,可能我們這一代人死掉,這些對他們是沒有感覺了,那就有可能就會成為垃圾了。」 他之所以撿垃圾儲舊物,其中一個原因都是念舊,代表著他的童年回憶。比如在Gisbon這個空間,其中一間房是書房, 專門放一些舊書和舊雜誌,當中有很多雜誌都已經絕版了, 例如是70年代的《姊妹》、90年代的《Yes》 雜誌,而當中最令到Gibson回味的就是《龍虎豹》。他笑言, 相信是80、 90年代,男學生都會經歷過的階段,是當年大家的集體回憶,他想當年,就是與幾位同事結伴一起輪流看。令人回味的不是那一本「鹹書」 ,而是一班同學一起結伴的回憶。 還有一間是模仿公屋佈置的房間,他表示在70年代,無論是公屋、外面的單位也好,基本上有幾樣東西是必備的,例如雙層床、電視機、摺桌、摺椅、五層抽屜等。這個佈置,他認為是很多人很想念,所以很多人走進來都會覺得以前家裡都是這樣放置的,其實是會很有共鳴的。 「其實有很多東西你想擁有的,你都未擁有過的,那到現在你看到這樣東西 ,以前都很渴望擁有的,現在在你面前看到, 你就會特別有感覺呀,那你就很想可以保留它了。」 Gibson說。

撿垃圾的爸爸

對Gibson而言,遺憾是太太與子女都不太認同爸爸撿垃圾。Gibson指女兒小時候更會因為看見爸爸撿垃圾而走避。Gibson指最希望家人會支持他和欣賞他,會因為他做一件事而覺得驕傲,但現時還未做到。 開了「垃圾博物館」這麼久,都曾經感到迷惘,不時質疑自己為何要這樣做,也想過要放棄。回到原點,初心想每個人都不要過分製造垃圾,消費前想清楚,記得「我的世界無垃圾」。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