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隱居梅窩深山33年 搬入廢屋改造三層樓房 廢棄儲水池變泳池

Play Video:

33年前,來自英國柴郡的Jenny愛上了大嶼山,命運讓四海為家的她走進梅窩深山,一住便是半輩子。對她來說,700萬種生活就是住在世上最繁忙城市邊緣的山谷中,建造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能住在這樣美麗的一個地方,真是很不可思議。」她改建了三層的廢屋,修復了一片前村民留下的果園和農田,將廢棄儲水池改造成天然波池,更在山頭植下37,000棵樹木,將30年前燒得光禿禿的森林還原。後來她將自己的家變成森林學堂,為這片淨土起了個浪漫名字,叫Ark Eden,大嶼山中的方舟伊甸。

由重慶大廈到梅窩

Jenny父親是機師,她年紀輕輕便開始以便宜機票周遊列國。1989年,她跟男友背著背包環遊世界,本來打算經香港進入西藏旅行,卻因為遇上封關無法進入,她便由滯留香港到決定定居下來。「因為當時花光了所有錢,信用卡都透支了,就留在香港工作一會。」二人住進重慶大廈,Jenny不久後便找了份老師工作,每個周末跟男友開始探索香港不同地方,第一周去了南丫島,之後是長洲,第三周末到了大嶼山,第一眼她便愛上這個小島,「我仍記得那感覺!這裡有大山、大河、大自然,有很多令人興奮的生態環境與動物,空間也很多,跟其他離島不同。」

初次來大嶼山,Jenny和男友就去了登大東山,途中聽到小動物的哀號聲從垃圾桶中傳來,發現是3隻被遺棄的小狗,愛動物的他們帶著牠們上路,沿途遇到熱心的梅窩人介紹了他們一個村屋單位,他們為了照顧小狗,幾天後就從重慶大廈搬進梅窩,Jenny回憶道:「我們本來只打算短暫停留香港,直至西藏再開關那天,然而大嶼山的種種因緣際會讓我們長住下來了。」

改造廢屋變世外桃源

二人搬入梅窩不久,有次在山上寺廟幫忙派素菜給老人家時,Jenny認識了寺廟一位女士,成為了她的人生轉捩點。「幾個月後寺廟的婦人問我,想不想看有『泳池』的房子,我說想!我很記得看房子那天,三層舊屋已丟空三年,殘舊得像個原始森林,儲水池是破爛的,但我和男友都很喜歡這裡,所以二話不說搬了進來。」房子前身是個40至50年代的果園,儲水池是以前村民用來儲存河水作灌溉之用。

Jenny和男友花了好幾年慢慢修建破房子和大片果園田野,找朋友幫忙接駁水管,製作供水系統,將河水引到水池,搖身一變成為天然游泳池,一開始她沒有材料,只是用橡筋和不要的比堅尼把水管接駁起來。「我每早都來游水,也用它來我灌溉澆水,它會流經下面的濕地和其他地點,然後用泵就可以把它帶回來。未來我想做個太陽能生產氫氣的系統,在低一點位置便能種東西,建造個完整的水循環系統。」

Permaculture永續生活方式

搬到山上後,Jenny常遇到山火,又見盡屋外河道淤塞、土壤侵蝕等問題。她開始實踐Permaculture的生活方式。Permaculture中譯「樸門」,意指永續設計,即是順應大自然原則,將農業、建築、種植等融入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去生活的模式。「例如是如何按日照、風向種植食物,如何選擇適當位置興建房子,如果以自然原則去建能量系統、運用水資源、廢物利用等,所有東西在大自然系統下,本來都是一體的。」 Jenny按四季將不同農作物種在一起,她的蔬果園中有香蕉、秋葵、番薯、豆子、大樹菠蘿、甘蔗等,閒時她會到附近撿拾牛糞製作堆肥和肥料,「將枯葉、小麥、牛糞和水放混合一起,發酵大約8星期,便是養份豐富的泥土和堆肥。」她同時造了生物降解廁所,回收樹葉雜草放廁所下,可分解排泄物;花園和天台放了蚯蚓堆肥箱,將蔬果廚餘、枯葉放進箱子讓蚯蚓分解,製造堆肥。

全屋為二手物品

「很多人覺得循環再用就是最好的,其實減廢才是關鍵。」Jenny多年來奉行不買新物件原則,屋中大部份家具、裝飾、衣物都是二手東西,有33年前收回來、來自文華東方酒店棄置的櫃台和飯桌,Jenny把它們漆成鮮紅色;書架來自來學校舊圖書館;有朋友離開香港所以送她的蛋椅;餐廳結業所以棄置的名廠木椅子;廚房的舊爐頭、雪櫃、洗衣機……「每樣物件都有自己歷史 ,只要花時間搜尋,你毋須買新東西,地球就能少一件廢物!」

山火險燒屋 決心植樹救山頭

知易行難,要這樣徹頭徹尾地以這種方式過活,實屬困難和不便,外人看來也未必實際。然而叫Jenny決心身體力行實踐「綠色生活」的,是剛搬進梅窩的一個經歷。30多年前的某天,Jenny在屋外忽然聞到很臭的燒焦味道,驚覺四周都是零聲的火種,險些燒掉房子。「當時我前面背了一個小孩,後面背了一個小孩,拿起掃帚就撲熄火種,火種只有腳踝般高,但範圍很大,我當時穿著的拖鞋也在熔化,我就衝回家邊打電話報警,邊換行山鞋,喝了一公升水,再上山觀察環境。我知為何山上都沒有樹,因為它們都燒光了!那經歷令我醒覺,到底這裡發生甚麼事?我能做甚麼嗎?」那經歷後,Jenny發現周遭環境問題一湧而至,投身更多大嶼山的環境保育工作之餘,也開始在山上植樹。

「這裡兩年大火一次,所有表面泥土都流走了,現在剩下的只有垃圾泥土和壞死的石頭,如果不解決問題,我們只剩下60年的泥土可用。」隨Jenny上後山植樹,她遙指著自己親手種下的大小樹木,當年光禿的焦土已慢慢長回密雜的樹木。Jenny每年都把握5月至7月的雨季種樹,因為植樹時直接有雨水滋潤有助樹苗生長,當天大家被淋漓大雨濕透全身,還是覺得很有意義。「我定時跟嘉道理農場買下樹苗,會定時轉換樹的品種,今年大約有49個新品種,都是很美麗的本地樹木,今季我們種了超過160個樹種,這幾天開始見到以前從未見過的新蝴蝶,定期轉換樹品種能吸引不同小動物來訪,令生物更多樣化呢!」

朋友腦癌去世 實現遺願建森林學堂

Jenny定居香港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當過小學老師,開過幼稚園,後來她開始投入環境保護工作,帶學生走到戶外生態教育,接觸環保議題。「2005年,政府開始了大嶼山LANTAU CONCEPT PLAN,現在則是明日大嶼,我們當年都疲於奔命地在前線抗議。當時我打算跟一位有份設計海洋公園的建築師朋友Leo,在梅窩建一個中心點,讓整個社區一起建果園、農場等,看看在大自然中能做甚麼,但Leo後來患了腦癌,在同年11月去世了,我答應他會建立Ark Eden,就是這種推動力讓我做下去。」

Jenny將自己的家變成森林學堂,家中有果園田野、有自然遊樂場、有河流小溪、有天然泳池,大人小孩都能來體驗山野教育。「生態教育不應只在室內講課,只在書本上,而是要走進大自然自由探索,玩樂是小朋友很需要的東西,他們長大後最重要的技能便是創意和想像力,這些都能在大自然中得到。」

Jenny先生早年去世,成為單親媽媽後,她得一邊照顧小孩,一邊經營Ark Eden,然而亦是因為這片淨土,排解了她的寂寞。「香港的生態保育是世上做得最差的前8位,但我們有宏偉美麗,而又接近城市的大自然,在世界上沒一個地方是這樣。你可以在世上任何一個地方當成家,那裡一樣有樹木有森林,但香港對我而言是多麼重要和特別,在這裡我有了新使命,覺得自己要完成一些東西,我覺得是香港選擇了我。」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