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工廈三戶人 發泡膠粒廠 兩公婆一腳踢

Play Video:

談及工廠大廈,不少人印象不太好,而工廈中蘊藏着的工廠,亦大多寂寂無名。不過這些看似毫不亮眼的工廠,卻默默地貢獻著大大小小的產業,可謂香港的後勤人員。

1957年,香港第一代政府工廠大廈落成,主要是安置本來在家中開工廠的家庭式山寨廠及小規模工場。後來到七、八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小型工廠單位出現短缺,房屋委員會興建更多工廠大廈。本地工廠跟香港各大產業的需求一環扣一環,不少工廠在夜間仍營業,以服務各行各業,這些都關乎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在工廈工作二十多年的黎裔廣師傅認為香港總要有工廈:「工廈一定有本身自己的角色,你不可能把所有不論輕、重工業,全部北移,怎樣都一定要有一些保留下來的。」

臥虎藏龍:工廈中的金箔職人

位於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為其中一座房委會工廠大廈,於火炭工業區發展初期已經建成。黎裔廣師傅從事裝修行業,二十多年前已經常在這兒出入,借用朋友的地方放工具。2004年更租下這裡做工場,多年來見證工廈變遷。「那時的工業因為較興盛,連進升降機都要競爭、要排隊。從來沒有想過會在這兒工作,但是若干年後交通變得方便,搬來之後發覺原來是很好的。最簡單而言就是通風,所有其他工廠大廈是密封式的,這個走廊設計是政府的工廠大廈才有這個特色。」

除了從事裝修行業,黎師傅亦是香港罕見的金箔師傅,在行業內已工作足足45年。讀畢中二,黎師傅已自覺無心向學,決定學一門手藝謀生,當時學雕刻和貼金箔。那些年酒樓興旺,大禮堂中的龍鳳皆是以貼金箔作裝飾,行業生存空間卻十分狹窄。黎師傅曾因生計問題暫停做金箔,學習裝修、木工等等,既能為生,又能融入他已學習多年的金箔技藝,以金箔工藝作為裝修設計的一部份。落戶穗輝後,承接裝修工程同時有空間發展金箔工藝,「如果你想長時間發展事業,政府工廠大廈的穩定性會給你安全感。」工廈空間大,黎師傅有機會挑戰大型金箔作品,甚至曾與設計師合作,「一來是興趣,因為自己從小學習過的技能,做到現在,不想在我手上沒了,於是自己繼續做。做著做著,原來真的很美麗,真的可以做到自己的作品,是一件賞心樂事,就繼續去做。你說是否很重要?沒甚麼所謂,沒了它你仍可以謀生,但是沒有了,就是沒有了。」

工廈如家 最後的發泡膠粒廠

「做我們這些發泡膠粒的,現在只剩我們一間。」豐盛貿易公司老闆羅慧敏2004年在穗輝設廠,是目前全港唯一的發泡膠粒廠,跟太太夫妻檔在廠內工作,「自己做老闆、又做工人、又做運輸,這樣才能維持下去。7時左右就要回來開工,包裝、開機,不斷循環。」羅生在火炭做工廠已經二十多年,2003年沙士時期經濟低迷下接手舊公司生意,租用政府工廠大廈工作,不如大型傳統工廠有多名員工和生產線:「冬天很舒服,好像開暖氣一樣,但是夏天這個工場的溫度起碼有50度,你聘用別人,工作一天,隔天就不會上班了。」

做發泡膠粒這填充材料,重量輕,體積卻很大,物流成本高昂,羅生解釋,在香港設廠反而比在內地取貨便宜,能減卻不少物流費,商戶也自然會選擇他:「雖然在內地人工便宜、廠房便宜,但是你不要忘記交通運輸成本,你只要有一點阻滯,貨品不能來港,整個市場、整個包裝行業、整個物流業都會因為你的產品不能供應而停下來,所以我們必須在香港製造、香港銷售,保證我們的客戶可以順利地做生意。」設廠多年,產品看似單一、簡單,在網購年代卻是需求殷切,羅生亦看著香港的電商及物流業發展,「高峰期一天要做70包,社會上仍然是有市場的,仍然有需要的,所以仍堅持在香港製造。你說我們對社會沒貢獻的話是騙人的。」

夫婦默默耕耘,做包裝物料雖未至「發達」,卻讓羅生和太太養大子女到大學畢業,穗輝更是他「樂業」的地方,他亦以工廈為家,把廠內一部份裝修成自己的小天地,好讓工作時有地方歇一歇、喝喝茶:「工作時間太長了,我早上7時回公司,有時工作至晚上8、9時,所以將這地方做得好像一個家,有點歸屬感。工廈而言這裡是全香港最好!」

廠二代 承傳爸爸工廠創業

「工廈中有一些很必要的工種,亦有一些比較少有的工種,整個生態我覺得是很多樣性的。不同種類、不同行業、不同的人也有,至少多了我這一戶做鐳射雕刻。」Big Fish Workshop老闆Ivan是廠二代,做鐳射雕刻生意,已在穗輝度過8個寒暑,這工廠卻已有接近40年歷史––––爸爸一代做工程生意,在穗輝落成不久已租下兩個單位創業,「因為這兒的租金比較便宜、容易起步,所以就在這兒開始做。從小到大這個地方基本上養活了我一家,到我長大了,自己也一樣在這兒開始發展事業。」目前爸爸已半退休,只是偶然會回穗輝取工具,故目前單位的一半是爸爸用作存倉;另一半則是Ivan和哥哥的工作室,三父子都在此創業。

8年以來,Ivan推出過不同木製產品,原材料則多數來自樓下2樓的木廠東林建材,「我會選擇幫襯樓上樓下的,因為方便一點、快一點,可能上午訂材料,過一會兒已經送上來了。」Ivan小時候較少到爸爸工作的地方,長大後卻發現這個地方的好處,「這裡的環境實在太舒服,空氣很流通,還有現在的工廠大廈,很少可以一出門就有走廊,還要對著山景。」現在Ivan兒子要上網課,都會到穗輝上課,課後在廠內到處遊玩。「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他,會比在外面找工作好。他有幫忙的,間中有些工序他做得到,他也想幫忙。」不過面臨清拆,他直言已構思結業,一來爸爸對清拆沒意見,二來哥哥未找到分租黟伴,三來自身已沒辦法找到租金便宜的地方延續:「絕對是很可惜和很不捨得的,但是也沒辦法。」

消失中的工廈

工廈一直是藍領創業之地,目前已有不少工廈被淘汰,本地工業也隨之而消失中。去年,政府宣佈將會拆卸四間房委會轄下工廠大廈,於原址建成公屋,並於2022年11月底正式清拆,預計重建工程於2023年展開,並於2031年落成,2,000多個廠戶須於限期前搬遷。

清拆過後,政府工廈將只餘下兩座,Ivan認為這將會大大扼殺不少中小型工廠的生存機會:「這一個工廈中,五十多歲、接近六十歲這一個年齡層較多,他們在外面找工作可能不是那麼容易。我覺得他們是被迫退休,如果這兒可以繼續做,他們或會做到做不到那一天為止。」

部份租戶已早早遷出,部份正物色單位搬遷,部份則決定死守至最後一刻,或會直接結業。政府工廈現存單位有限,想延續工廠的廠戶惟有轉投私營工廠大廈,可惜目前私營市場不少工廈已轉型為辦公室,一般不太願意租予工業用途,廠戶要找新地方工作並不容易。黎裔廣師傅感嘆:「你覺得好像是很平常的事,但是當你沒了它,你才知道它很特別。」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