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五座相連大廈 走廊如迷宮外賣員易迷路

Play Video:日本人$5500租鰂魚涌「怪獸大廈」100呎劏房 自學廣東話拍YouTube講大廈生活 深入五座相連大廈 走廊如迷宮外賣員易迷路 Phoebe實試半世紀理髮屋洗頭術

電車悠悠駛過英皇道鰂魚涌一段,必定會看到一幢又長又大的密集大廈,就似一幅沿街道延伸的巨型幕牆,由堅記士多和美利涼茶店的入口走進去則別有洞天,鰂魚涌這五座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大廈分別是海山樓、海景樓、益昌大廈、益發大廈和福昌樓,因拍攝《變形金剛》和《殼機動隊》等電影而一夜成名,成為熱門打卡點,外國人為它改名為「怪獸大廈」,居民則統稱這裡為「五廈」。最近有位熱愛香港文化的日本人來打卡都不夠,更搬進五廈居住。

搬進怪獸大廈的日本人

2014年第一次來旅行後就愛上香港的鈴木,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兩年前他由名古屋搬來香港工作和生活,自學廣東話,有時間會自己拍YouTube介紹香港。為體驗更地道的生活,他決定每年搬一次屋,第一年住新界大圍,第二年住九龍深水埗,今年8月決定搬進香港島,「我曾經在鰂魚涌返工,當時有朋友介紹了我吃一家泰國餐廳,有次吃完後發現外面有人仰望上面,我隨他們向上看:嘩!很大的唐樓,原來那裡就是很有名的『怪獸大廈』,所以我決定了搬來這裡住。」

鈴木特別鍾情於高密度又有歷史感的唐樓,認為此類建築特別有味道,有老香港情懷。幾個月前他就從深水埗唐樓劏房,搬進五廈的劏房居住。房間比深水埗的更小,只有約100至120呎,月租$5,500,本來他希望找到景觀對中庭的單位,但怕夏天太潮濕,冷氣機滴水聲吵耳,就索性找了另一個對街景的房間。 房間連放床和桌子的位置也沒有,鈴木睡前須鋪上床褥被鋪,用房間本附設的櫃子當書枱,洗手間的水龍頭和花灑連在一起的設計也是獨有的,鈴木每早洗臉會險變洗頭,而且房間牆壁裂縫中生了蟻竇,剛搬進來時鈴木連晚上睡覺也會被螞蟻咬,但鈴木尤其愛五廈中庭仰視的風景,愛突出來的冷氣機位和牆身剝落的塗層;愛這裡錯縱複雜的走廊;又愛從巨型唐樓的天台,高空俯瞰像大峽谷般的景色。他也喜歡大廈中一應俱存的小店,生活日常都能不走出這裡,就能到樓下洗衫、剪髮、到有人情味的泰國餐廳吃蝦醬炒飯,活像個小社區,鈴木說:「『怪獸大廈』對外國人來說,是代表香港的打卡景點,如果日本人看到旅遊書的話,一定會來這裡。」但對在這生活的他而言,更有說不出的魅力。

全地球密度最高

「『怪獸大廈』以我所知,應該是全地球密度最高的一個地點,這裡共有2,400多個單位,每個單位保守估計4-6人住,計落也有14,000人,大廈人口之多可以憑一座建築物,已可以有一個區議員去代表,是香港唯一一個個案。」李浩然教授是香港少數以學術角度研究「怪獸大廈」的學者,曾寫論文及文章講述大廈建設特色和歷史。五廈原名是百嘉新邨,由60年代開始興建時已在賣樓花,當時有金融風暴、銀行擠提、本地華資銀行倒閉等事件,令發展商要靠銀行借錢才可繼續起樓,導致樓宇爛尾。直至1972年正式落成,由另一發展商接手後,便分拆成五座各自命名。「看回當時百嘉新邨的廣告很厲害亦很搞笑,上面寫著破世界紀錄:全球最便宜的分期付款金額;破本地紀錄:香港紀錄就是每平方呎最便宜,所以當時反應非常好,很快就賣完。」

「當時的設計建築條例很重視採光通風的需要,向內住宅單位一定要多窗,所以E字型建築中間有個大庭園,符合採光和通風法律上需要。」因為人口密度極高,呈E字型狀的五廈建築結構頗為複雜,單是海山樓和海景樓已有8個入口,電梯和樓梯口都有很多,浩然笑說以前每次來做研究,明明從一個入口進去,出來時都變成另一個入口。五廈每層約有44個單位,走廊又長又窄,錯綜複雜,鈴木剛搬進來時回家會迷路,連外賣員找門牌也有困難,常常忘記自己在哪一座大廈。

超級唐樓從何而來

「當時唐樓下面是地舖,上面住人,『怪獸大廈』有同樣功能,但規模大很多,所以是種超級唐樓。」戰後難民開始湧進香港,當時未有公屋,只有私人樓宇,1955年政府制訂新條例,容許私人住宅發展得較高和密集,當時地產商的策略就是要大量和便宜地去銷售樓宇,因此開始建築高密度大廈,「然而1962年通過新發展模式,將商和住拆開,地產商不滿,政府最後設了寬限期到1966年實行,因此很多『怪獸大廈』般的商住混合大廈都是1962至1966年趕工落成的。」

商住混合小店:半世紀理髮店

浩然解釋道,70年代怪獸大廈這種建築物裡面甚麼行業都有,是種多功能多用途的建築物,在香港或全世界都少見。現在五廈中商住混合的小店已少見,不少老店已結業和易手,位於海山樓一樓的上海理髮店東京美髮型,是少數由大廈落成至今沒搬過的商住混合小店。現年60歲的梅姨由公公那一代開始在日本做理髮店,戰時輾轉來到香港定居,爸爸在海山樓落成那年買入店面,一家人經營理髮店。「以前上海店有分男女界,我們的女賓客比較多,當年生意很好,只做五廈已很精彩,要用椅子排隊輪候,店裡椅子是坐滿人。」梅姨說大廈的屋契寫明2至5樓都可做生意又可居住,店舖最多的年代應該是70年代至83年,一層已有幾間理髮屋,又有中西醫、畫室、裁縫,「不過現在都沒有了,就剩我們和旁邊中醫。」

理髮屋中的焗髮器是50年前西德產物,現已無法使用,但梅姨不捨拆掉;店中的理髮椅子有50年歷史,是當年香港製造的柚木家具,非常耐用,客人都叮囑梅姨不能換,因為太好坐。梅姨為保留它的原貌和功能,中間搵人換過一次皮,但椅墊的內膽仍是半世紀前的芯,坐下去舒適度多年如一。店中的鏡子、鑲在牆上的小理髮枱、洗髮區的紙皮石水槽、蒸毛巾的熱櫃等都沒有改變過,如像走進博物館,像是巨廈中凝住的一角。「五廈其他大廈截然不同,外形和裡面的設計都很好,下面有個平台,空間給人感覺舒服又通風。不過我們很少拍照,不發覺這大廈吸引力這樣大。」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