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寄養12小孩 70歲小巴站長偕太太當24/7全天候臨時父母

Play Video:

據統計,全港有950多個寄養家庭,盧生和盧太亦是其中一員,專為原生家庭有問題、缺乏照顧的兒童提供寄養服務。十年中他們照料過12名孩子,由幾個月到十多歲都有,成為了他們24/7全天候的臨時父母。

十年前夫婦二人兩個子女升中學,毋須再貼身照顧,喜歡小朋友的二人,當時透過朋友介紹當上寄養家長,第一個孩子就由歲半,棉乾絮濕地照顧到12歲。而現在他們照顧的是一名4歲的妹妹,和另一位十多歲但不方便參與拍攝的女孩子。 今年已70多歲的盧生,曾在政府醫院當廚房總管20年,退休後找了份小巴站站長和司機的兼職工作,因為喜歡開車,時間又比較彈性,能方便他接送孩子。休假的日子,他總是6時爬起來煮早餐給小朋友吃。

而盧太多年來也是家庭主婦,每早5時多起床,清潔昨夜孩子嘔髒了的床單後,再幫她刷牙、餵食、換校服、餵藥、陪玩、哄小孩,再送他們出門。大小二人上學後,就要把握時間買餸,回家拖地、換床單、洗衣,孩子咳嗽不好就煲椰子天山雪蓮讓她補補,準備晚上飯菜後,再出門接放學,回家後打點他們大小二事,督促做功課。每天都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戰役,盧太當年這樣捱大兩個仔女,如今同樣照顧別家的孩子,別人眼裡的自討苦吃,她卻是樂此不疲。

「那時我選擇一個一歲以下的小孩,孩子來到要做物理治療,一個星期去兩次屯門醫院,兩歲多才會走路,三歲才上學,看她會走路的時候很開心,我覺得照顧第一個孩子很有成功感。」房子裡仍充滿那孩子的痕跡,牆上畫給Uncle Sing和貴姨姨的畫,曾穿過的衣物、玩過的玩具,還有一大疊他們一起遊山玩水時拍下的照片。二人甜滋滋回憶起第一個寄養孩子,他們總說,不用生就像多了個女兒,多幸福。「因為想見證小朋友成長,一般我們會選擇由嬰兒或年紀小一點的開始照顧,有些超過八歲的孩子過來,有心事不跟妳說,不開心情緒藏起來不講,但一手一腳照顧到大的小朋友,我們彼此也了解對方。」

二人試過同時照顧3個小朋友,之前住的地方因為被鄰居投訴小朋友太嘈吵,一家近年索性搬到村屋,讓小朋友有更多活動空間。除了飯廳中佈滿公仔的碌架床,他們在主人房置了三鋪床,也有張嬰兒床,方便間中暫託小朋友幾天或一星期。

由手抱嬰兒,到見證她學走路、讀幼稚園、升小學,由牙牙學語到每天放學回家講學校生活的事。當寄養父母照顧孩子對二人而言,亦由當初的一試無妨,變成不可劃缺的日常生活。「我最記得從中心接第一個小孩回來,我一抱起她她就哭了,買個麵包給她吃,拿著邊吃邊走回來就不哭了。」教孩子踩單車,再一家幾口踩到元朗吃早餐;教她游水再一起到海邊玩沙;為她選幼稚園和小學,看她哭嚷說不上學,到每天興高采烈地出門,「有時慢慢不記得是寄養的,變成自己的了。」要照顧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面對親戚質疑和勸說,他們一概沒太理會,盧太道:「我覺得小朋友都很無辜,尤其年紀小的那些甚麼都不懂,你帶他來這個世界,然後你又不理他,他根本沒有選擇,是大人去選擇他。」

而小朋友在寄養家庭生活的時間,則視乎原生家庭的狀況,再由社工和社署評估他們去向。一般寄養家長最多只會照顧他們到18歲。盧生盧太第一個照顧的小朋友,就在11歲時有對美國夫婦申請領養。

「當時她的領養媽媽專程由美國飛來香港,希望花點時間跟她培養感情,再一起回美國。臨走前幾天她問『我可不可以不去』、『我很害怕』,接著就在哭泣。我都很難受,但告訴她在香港18歲都要離開我們家,現在難得有個完整的家,有一整個比我房間更大的公主房,這樣生活較好。她在這裡只能叫我們阿姨叔叔,不可以叫爸爸媽媽,但去到那邊有個選擇。」

照顧是日常,離別亦是常態。第一個小朋友自出生以來跟他們一起生活,要離開住了十年的臨時避風港,還是難以承受離愁別緒。「她飛美國前一晚跟姑娘說:我要找我阿姨。但如果我們再這樣保持接觸,大家更難離難捨,對她也不好,所以當時唯一辦法就是忍著不聽電話,她離開後那半個月都要忍著不聯絡。」孩子對一個完整家庭的記憶和情感就是源自貴姨和Uncle Sing,年紀小難以消化告別的情緒和巨變,每次二人想起這段往事都不禁落淚,「她覺得是我不要她,她有說過你都不疼我了,你都不要我,那一刻不知道該怎樣解釋。那時候我們哭了兩星期,其實至今我們仍很想念她。」

除了社署會提供寄養小朋友的生活津貼,社工每個月都會家訪,了解小朋友生活、健康、情緒行為等情況,有時會幫忙跟原生家庭父母溝通和協調。家福會寄養服務社工潘姑娘解釋:「香港有很多小朋友因為不同原因無法跟親生父母一起生活,例如是父母有意外、因病入院、去世、入獄等原因。然而對0至6歲的孩子來說,這段時間是建立健康依附關係的黃金時期,寄養家庭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中途站,讓小朋友回到原生家庭前,有一個家庭式的環境生活和健康快樂地成長。」

香港現在約有800多個小朋友需要寄養家庭服務,有300多個人仍在輪侯,然而超過六成的寄養家長已是60歲以上,缺乏精力照顧小朋友。加上近年的移民潮,令寄養家庭有大量流失的情況。

小朋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年紀性格習慣都不同,共處時不免發生小爭執,需要極大的愛心和耐性。十年來盧生盧太也遇過無法支援其情緒的小朋友,最後結束寄養生活。然而孩子離開後反而保持友好關係,更會相約吃飯,回來探望他們。

「其實我期待著妹妹有個正式的家,我們始終不是避風塘,你趁早放手被人領養,有個正式的家,她就不會知道以前那麼多事情,到升小學後所有記憶都會記得,她就會很難過。」然而倆人卻沒想過當領養人,怕這個年紀待小孩大了,反要他們照顧,變成了負擔。

盧生以前工作繁忙,經常早出晚歸,很少時間陪子女成長,女兒亦在幾年前搬到日本工作和讀書。錯失陪伴子女成長的日子,好像也成了某種遺憾,令他想重新投入一次這角色。「除了生育的那一刻,所有歷程都跟親生兒女一樣,見證小朋友有進步就覺得自己有成功,你不開心,她會過來抱著你、疼你,都很令我們感動。雖然離開時會不捨,但很值得。」

有興趣認識寄養服務,或者了解寄養家庭的工作,大家可以透過以下連結參與家福會寄養服務網上簡介會了解更多,屆時會由寄養服務社工介紹寄養服務的類型、申請條件與程序,以及寄養兒童的概況。

【寄養服務網上簡介會】

日期: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10時至11:30

報名連結:https://forms.office.com/r/109TSfRZW1

查詢:2497 9079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