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視光師於大嶼山隱世種每年限量100個香港獨有香水蜜糖菠蘿 出產3,000斤黃皮

Play Video:

唔准諗即刻答!大家知道大嶼七月,有甚麼獨特的水果! 早在新界被租借以前,大嶼山已經是香港的果園重鎮。戰後至60年代,漁農署和嘉道理家族,曾 向每戶原居民派發3棵黃皮樹,還有1,000棵菠蘿去神學院,幫農民創業。

惟當年外來物種始終水土不服,味道差強人意。70年代,Danny的爸爸參加漁農署的黃皮改良計劃,成功把酸澀的黃皮,改良成肉厚清甜的雞心黃皮。成就還獲《英女皇嘉許狀》,Danny見過那嘉許狀,寫著可以到英國圈地種黃皮,可見當年成就都不少。街坊都買棵種門前。所以今日走在大嶼山,無論梅窩,水口,窩田,龍尾,不時都可見黃皮樹。

Danny從小愛研究,正職是一個視光師。90年代去了台灣,幫忙研發MK妹必備的彩色隱形眼鏡。回來見爸爸的果園沒落,便接手做研究。研究新的施肥配方,改良出更多不同酸度,不同果皮厚度的黃皮。又學台灣及日本一樣,矮化爸爸的黃皮樹,減少每棵枝椏上的花及結果量,讓營養更集中,肉更厚味更濃。Danny的何氏果園,佔地22萬平方呎。過去還種菜,現仍盛產老薑、香蕉、番石榴和大樹菠蘿等樣樣有。每年他們大約出產3,000斤黃皮和100個菠蘿。不過可能量太少,每年梅窩、長洲,甚至一些住半山的熟客,都極速把出品掃光。但收割、送貨下山,再送到長洲賣,都由Danny趕在數周內包辦,每年能賣2,000斤已是極限: 「剩下的1,000斤在樹林裡,都沒辦法啦。」 因為這樣,幾年前搬回老家梅窩居住的阿龍,一直想讓大家知道,大嶼山好山好水,孕育了最原始的農產品及好生活。本來就有興趣推廣農業,成立「好老土 Good Old Soil」 ,除了辦Farm to Table菜包推廣及定期的農墟,今年他取經台灣及日本出版《大嶼食通信》,寫本地農夫的歷史故事,介紹當造農產,更隨書附送農產品!創刊號的主角就是Danny,以及他跟爸爸的心血結晶,菠蘿與黃皮。去年他幫Danny送菠蘿去賣時,壓抑不了的香味飄在茶餐廳內,分別被旅客,茶餐廳侍應甚至老闆問: 「你賣菠蘿㗎?菠蘿邊度種㗎?」窩田啊。「喺邊㗎?」梅窩啊。「老闆是原居民,但都不知道梅窩曾盛產菠蘿及黃皮,也不知道山谷裡有人深耕細作,研究更香甜味美的農產。」但轉念一想卻見曙光: 「你單純寫一堆資料出來,可能好少人點擊來看。但你拿個菠蘿出來,只要你好吃,大家就有興趣了解背後的故事。

賣書送農產之約要成行,第一件事係,要夠貨! Danny獨力深耕,管理不了太多的菠蘿,黃皮種了,又趕不及收割。於是召喚農業學徒,幾個月前已開始幫忙為菠蘿除草、耡泥,為黃皮修枝葉。想將菠蘿產量提升至300個。可惜,菠蘿和黃皮 通常都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成熟(今年7月7日小暑,23日大暑),遇上今年多雨,成熟期遲了一星期,7月1日還有颱風。

現代農業有科技幫忙,但為維持一家生計,許多人包括Danny都只做半職農夫,人手也缺,去年相同時間遇上黑雨,成熟的黃皮沾水會爆掉, Danny一家十來人出動收割都救不了多少黃皮,眼白白看著一年心血在雨中爆掉。所以今年大班學徒及義工急急跑上山,在大雨下收割趕及出貨。呼了一口氣。菠蘿不受大雨影響,但300個裡只得約160個菠蘿成功結果,然後被松鼠偷吃掉40個(截至7月12日數據)。今年菠蘿依然只得100個左右。買不買得到,還得看天意。

阿龍覺得香港人太容易買到食物了,未必明白為何有些菜10元一大籃,但本地菜叫價高一倍才來到你家。「香港人一年四季都想吃菜心。但菜心只有冬天的才好吃。所以大家用盡方法入口催谷,但那些菜心其實吃起來沒味道 。」不時不食,我們開始忘記食物有生長周期,忘記等待一年的蔬果,因著氣候水土,本來就該有獨特的層次與味道: 「 靜岡縣的士多啤梨列表,都有五十多個味道,你是要吃它的風味。若你從沒接觸過不同的風味,你會以為那食物只得甜味。」

今年,他把部份收成送到送到北角一間雪糕店。店主AK曾在意大利學習,吃過許多不同地區的Gelato,回來用本地芫荽、蕃茄,甘筍甚至苦瓜做雪葩。可以延長食物的儲存期,爭取更多時間讓遠離農家的朋友,嚐到香港土壤出品的層次風味。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