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80年戰前唐樓日頭係髮型屋 夜晚成為音樂人聚腳點!

Play Video:

大家經過大坑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這裡有些外形比較特別,然後又有歷史痕跡的唐樓呢? 在1940年代,有統計當時香港有大概兩萬棟平民建築,但在80年後的今日,只剩下160多棟戰前唐樓,剩下不足百分之一。但在銅鑼灣鬧市的後花園——大坑, 還有幾棟保留得很好的戰前唐樓,到現在還有人是上居下舖之餘,還聚集了一批專業的音樂人來這裡聚腳玩音樂。大坑特別的地方是它保留了一些鄉郊的建築物,但是它同時有一些戰前的唐樓,其中一個關於唐樓起源的說法,就是它是由一些村屋演變而成的,是村屋城市化過程的一個產物。這次帶大家來到訪三棟有近百年歷史的戰前唐樓,看看它們現在變成一個怎樣的空間。

唐樓開放式設計可靈活運用空間

Nelson在8年前來到大坑,對這間戰前唐樓就一見鍾情就決定租這個地方做髮型屋。幾年前更租了樓上住在這裡,而這裡的石牆都是原有的建築,而廁所、樓梯、窗框、風扇,業主都有翻新過。底層這個地方不算大,但樓底很高。除了樓底高之外,在這間在40年代所建成的唐樓,都可以看到一些方便當時的人居住和使用的建築特色。

城市研究學者何尚衡指出,如果在市區找到一棟大概只有兩三層高的建築物,其實很大機會是戰前的。唐樓其中一個空間特徵就是,它裡面沒有梗房的間隔,這就是「Open-plan」的佈局。 它容許人們在裡面自己分間空間,在舊時的市區,板間房很常見。板間房其實就是不到頂的一些分間,有些人常說72家房客,就是自己分間空間出來。這種靈活的空間運用,就是唐樓的其中一個特質。這種開放式的設計,就由以前到現在都很方便人們用來居住或者營商。

髮型師愛儲古董愛古典音樂打造優雅空間

Nelson以前都是在中環開髮型屋,通常是在商業大廈裡面,就是因為在商業大廈裡面太長時間, 很想轉換一下,就來到大坑這裡開業。租了這個地方後,Nelson都很懂得利用這裡的空間,連鏡、理髮椅、擺設都跟這裡的環境很配襯。他很喜歡儲這些舊物,搬進來的時候,都沒有甚麼新的物品需要添置的,是以前一直在用的,它又意外地很配襯。

去到這棟戰前唐樓的小閣樓,Nelson設置了一個小型音樂廳,儲了過千隻的唱片和黑膠唱片。平時都在這個小角落,在下班後可以慢慢在這裡,選擇喜歡聽的東西、聽下音樂, 輕鬆一下。 在這裡,早上是髮型屋,晚上會開音樂會玩音樂、唱歌 ,其實都是因為Nelson本身很喜歡音樂,喜歡到在30多歲學彈琴和古典音樂。在十多二十歲的時候,Neslon曾經是Disco打碟的DJ,慢慢就由輕快音樂,到喜歡古典音樂,之後更順理成章,認識到一班喜歡音樂的人,一起在自家髮型屋跳舞、喝酒、聽歌,髮型屋變成與朋友聚會的私竇。 現在人大了,環境變成這個華麗得來又有歷史味道的戰前唐樓,連飲酒聽歌都變成私人演唱會一樣,不少專業音樂人都會在這裡聚腳,聖誕節更有合唱團來這裡與街坊報佳音。

3 min
在香港現有的保育制度下,即使是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同樣都有被收購重建的可能。

香港現有保育制度對歷史建築保護不足

這些建築可以繼續保留得那麼好,可以說是因為業主和租客花心思保育。不過在香港現有的保育制度下,即使是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同樣都有被收購重建的可能。大家都知道香港的歷史建築物有分一二三級, 但其實一二三級都不受法律保障,業主想清拆的話都是可以清拆的。 而間接令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戰前或戰後的珍貴建築物都清拆了。 城市研究學者何尚衡說:「這個變化可以說是經濟主導,很多這些舊的建築物,都是因為業主或發展商覺得重建,利潤會更加大。現時沒有一個很有效的制度來保育建築物,所以這些建築物會隨著市場流失。」

對於Nelson而言,這裡是家、是工作環境、是與朋友聚會的地方。「我想我這麼喜歡這裡的原因,就是這裡好像以前做夢曾經擁有過的地方, 我工作在這裡、住在這裡,周圍的物品是自己喜歡的,有時候可以跟朋友一起玩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希望可以永遠可以保留這裡。」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