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呎縮剩500呎 土瓜灣最後的天台拳館

Play Video:

所謂大隱隱於市,60年代土瓜灣十三街,所有大廈的天台都相連,變成個佔地萬多平方呎的天空遊樂場。街坊在上面晾衫、踩單車、追飛機,甚至練武。

70年代以前,全港共有418間武館。呂德榮(呂師傅)印象中,單是十三街都有3、4間,「街尾就有另一間」。那時候的十三街人流複雜,2、3樓都是時鐘酒店或私人公司,新移民、吸毒者躲在天台,小偷、搶劫案時有發生。但有拳館鎮守的街道,治安普遍較好,街坊視之為守護神。蔡李佛的動作大開大合,除需要更多體力外,更需寬闊的空間,街坊借出3、4個單位千多平方呎的天台給他們練習。晚晚二、三十人一起紮馬耍刀叠羅漢,鼓聲響遍十三街。

夜拳,不會被投訴嗎? 呂師傅:「以前這些嘈音都是小兒科,飛機飛過都全蓋過了。」唯香港最神奇的問題,係土地問題,98年機場搬走,本來一望無際的天台,漸漸圍起圍欄變成天台屋,練武聲也慢慢淡出。唯鼓聲只在周五晚飯七時至九時結束,街坊街里包容,也相安無事。

原本在則樓工作的呂德榮,2005年繼承爸爸的醫館及拳館,揹起兩館行政,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光,都在天台度過。「老豆不讓我落街,就叫師兄弟上來玩。」五個孩子在天台練叠羅漢: 「二膊(兩個人)不可怕,三膊(三個人)才可怕。往前跌或後跌,靠中間的師兄抓住。」 兩個大人一個細路,起碼兩層樓高,在天台喎 !「係呀,所以只在中間位練。那年代安全意識不高嘛,沒發生過意外。現在不能這樣練了。」一聽到雪糕車聲,大家九秒九衝到樓下買雪糕,3分鐘衝回樓上同大分享:「一日跑上跑落起碼十次呀。」最開心是跟大班師叔伯師兄弟,請假參加賀誕表演,收到誕會或街訪讚賞,開心滿足到曉飛。呂師傅坦白,自己不算極醉心武術,但面對爸爸創下的拳館與醫館,幾代師叔伯兄弟姐妹同心協力練武賀誕的記憶,割捨不下,也就努力維持下去。

2021年的今日,拳館空間縮剩 500呎,黃昏 6,7點,空氣中飄散着炒菜聲同蒜爆豆豉的香味,四個同學搬出鑼鼓佈陣,練一套拳,最少有180個動作,跑遍五百平方呎空間,有時四個人一齊練,馬步大了,一拳打中鐵皮屋、錦旗或銅鑼,舊樓失修、夏天有蚊但紮馬唔拍得(蚊)、小朋友眼中的練拳,有血有淚: 「試過(累到)扶著兩邊(牆壁)下樓梯。」「下一層樓梯要10分鐘,邊腳震邊下去。」「試過一起紮馬紮到哭,四個一起哭,一起腳震地走。」大班師叔伯,已投身社會的師兄姐陸續來到幫忙打鑼打鼓,或退到大門外讓出空間,但幫手拍片,白天寂靜的天台突然熱鬧到死。明明坊間有更多室內拳館,有𨋢搭空間大有冷氣,為何還要上來啊,四人你眼望我眼:「每次練完震住腳下樓,都會想『下次唔嚟喇』。但回家抖三日腳不痛了,又來過。」「平時我們四個輸流全套拳練,少了一個,輪快咗,休息時間少咗,就會好痛苦。留下朋友在這於心不忍,又上來囉。」

這個土瓜灣最後一個天台拳館,雖然縮水,唯有一班可以一起共患難的師兄妹,練拳後一齊落八樓食師母煮的「夜粥」。除了因為可以「𢭃到大叠利是。」外,有班經年一起在天台共患難的師兄妹,才是天台拳館的價值吧。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