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涌深山百年姑婆屋仲有人住?後人自資保育狀態媲美古蹟

Play Video:

在南涌綠油油的半山上,有一間像是被森林包圍的百年舊屋。這裡曾經是梳起不嫁姑婆們聚居的姑婆屋,狀態良好的程度媲美博物館及法定古蹟。主理人KAWA是一位冷門樂器音樂人,機緣之下他入住了這間百年姑婆屋,在這裡舉辦如戶外音樂會、瑜伽、靜修、冥想等正念活動,打造一個讓人療癒的天地。

百年姑婆屋收留梳起不嫁婦女 擁英式庭院種植梯田

為了探訪這個世外桃源,要先由上水坐40分鐘巴士在南涌大馬路下車﹐再走40分鐘的路到達山上唯一建築物﹐戶外有英式庭院般的大花園,梯田草地留有舊人曾經種植的痕迹。以往習俗,梳起不嫁的婦女不可以回娘家居住﹐大姑婆李結航是山下李氏的女兒。李氏在1906年建了這間屋給大姑婆,之後還接收了不少來自南涌五條客家村落,以及附近一帶有需要容身的姑婆入住。當最後一位姑婆在80年代時候過身,這裡便一直丟空了10多年。

90年代英國夫婦租住 重新修葺爛屋成精緻別墅

一對英國夫婦Ron及Ronika行山時發現這間屋,便說服了李氏後人出租予他們作退休之用。1996年正式入住和修葺姑婆屋,請了一對菲律賓夫婦打理這裡。英國夫婦在這裡住的時候,會收集很多以前的姑婆們留下來的起居用品,床鋪、收音機、電視機、水壺、牙刷等,精緻地放在房間加上小標示,像是一個博物館,表達到英國夫婦對這個空間的尊重和喜歡。英國先生Ron根據當年環境及留下的床鋪推算,在70年代高峰時期,這裡住了40位姑婆以上。2011年﹐英國先生Ron過身,英國太太Ronika一直住到2021年,到80多歲高齡終決定回英國養老。

姑婆屋曾是村民聚腳地 70年代村民親手搬𥖁擴建

現在屋宇持有人李氏第四代後人Philip因早已移民,就託了外甥Kevin去幫忙管理,亦是Kevin邀請Kawa留下來一起經營這個地方。Kevin90年代時住在山下,所以Ron及Ronika在1996年正式搬進來時,他經常上來幫忙打理地方。當年往英國留學時,也是Ron幫忙載他到機場。李氏後人都很欣慰Ron和Ronika,這20幾年來用心打理姑婆屋,知道Ronika也要離開回英國時,因為不想這裡荒廢,Kevin就暫時擔任了管理人。他對姑婆屋的感情可追溯到70年代,小時候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會跟外婆拿米、油和食材來給姑婆們煮齋菜。花園可以放8至10張桌子,數數手指達百人以上聚在一起。屋中間瓦頂部份在1906年興建,另外兩部份是在50年代和70年代再加建的。而70年代加建的部份,很多小朋友當年都有幫忙搬磚過來,所以不止他自己﹐很多現在上了年紀的附近村民﹐都對這裡有感情。

後人親戚揞荷包接手管理 邀音樂人入住延續土地精神

不過要維護姑婆屋有很多支出,風火水電和燈油錢,還有菲律賓夫婦Greg和Vicky的薪水,在英國夫婦離開後,主要由Kevin承擔。但李氏後人和Kevin,都沒有要為姑婆屋申請政府歷史建築保育等資助的打算,因為這些計劃通常有很多制約,有不少違反了後人想盡量想保持現狀的意念。Kevin表示當初邀請Kawa營運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他們給予人心靈和精神健康這個意向,能很好地使用這個地方。他們不求賺很多的錢,只願能獲取一些收入,能足以填補保留這個地方的開支。

脫離鬱悶城市生活 望建立能滋養人心的空間

Kawa表示在搬進姑婆屋之前,其實過著一個非常鬱悶,甚至狀態抑鬱的生活。小時候喜歡玩音樂,但老師和家人總是告之做音樂是沒有前途的,因此自動排除了想做音樂家這件事,過著沒有生活動力和義意,每天勞碌上班的打工仔生活。直至選擇到澳洲工作假期,他探訪一些住在深山裡的家庭,發現生活質素並不需要用錢買很多昂貴的東西,一個很漂亮的夕陽,走出草地聞到舒適的空氣,已經很足夠了。回到香港雖然為了生計,重新過著鬱悶的打工生活,但他開始自學冷門樂器,面對自己內心對音樂的渴求。更遇上了這間姑婆屋,讓他看到在香港都能建立到自己想要生活的那個世界,因此選擇努力地投入和扎根,建立一個能滋養自己和別人的空間。他說「Flow」就是順流,順應這個生命之流。以Greg和Vicky做例子,他們不止當是一份工作,是真心關心這個地方,把這裡打理得井井有條。Kevin就算自己要「揞荷包」,都有一個願心去維護這個空間,所以這個是山莊的福氣。

IG:@flow.lifecircle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