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阿婆衫現象由來 美之古著與阿婆衫有咩分別?

Play Video:

有種衣服你可能不懂得具體描述,但一看就知道是阿婆會穿著的衣服,究竟何為阿婆衣服,是變成阿婆的人繼續穿年輕的那種衣服,還是到某個年紀就會開始穿著阿婆衣服呢?明明款式差不多,為何一些人穿著就是阿婆,一些人穿著就是古著呢?這些問題都會在今集《Weekly pedia》入面得到答案。

阿婆衫的由來

阿婆衫通常是開胸要扣鈕,顏色偏向大紅大紫再襯以碎花或是大花圖案,總之就是花,質地透薄清涼,再配以一條吊腳的黑色薄長褲,是不是整個阿婆的形象都出來了呢?可能你以為現在的婆婆,即是成長於60至70年代的女性是這樣穿搭,所以自然就大多數婆婆都是這樣穿著,但這個「阿婆為何會穿阿婆衫」的現象沒有這樣簡單,現在的阿婆衣服可以說是唐裝演變而來。從現在仍有人穿的「阿婆底衫」襟型可以看到繼承了長衫的斜襟,在清末以前的婦女打扮都是上衣下裙 上衣遮過臀部,女裝尚色彩鮮,例如大紅大綠、配色拉雜再加上滿身繡花和滾邊,下身長裙入面再穿多條長褲,所以以前的人如果看到婦女只穿褲,感覺跟只穿內褲沒分別,都是大不敬的行為。

整個中國最先興起女士這樣穿褲的地區就是粵省,因為南方氣候熱,穿褲又方便村婦耕田勞動,於是這種「內褲外穿」的風氣便蔚然成風。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曾經在香港大力批評過 「衣短及腰」及女性穿褲的風氣是「豈止不文,幾近服妖」,更說中國女服上從未出現過這種風格,看定不會長久,但竟然流行到民國以後的婦女都這樣穿搭,更被當年的潮流尖端上海時裝吸收,50年代以前的香港,基本上無論男女老幼都是類似唐裝打扮。在受到西方文化及電影衝擊令西裝越來越普遍,於是在60年代就開始發展出一種介乎西洋連身裙與旗袍之間的款式。以前人人都會穿的唐裝,基本上只剩當時女性穿的內衣保留到今日,因為以前的唐裝只有男裝才會有衣袋,所以當年穿得習慣了的女性,到今日變成婆婆都依然喜歡穿著。

阿婆衫的顏色

顏色除了令人賞心悅目外,亦具有象徵意義,中國傳統上不同顏色象徵了吉凶好壞高低貴賤,好像紫色為尊貴之色、紅色為吉色,更有所謂「紅得發紫」的說法,這亦解釋為何大多數婆婆穿的衣服顏色都是偏向紫紅,形容紅色的辭藻亦特別多,如「朱」、「赤」、「赫」、「赭」等。民間又常以綠及青色為賤色,在元、明、清時綠及青色只會用於娼妓優伶的服飾上,所以這種顏色亦少見於阿婆衫。阿婆衫的下身必備單品黑色吊腳褲,全因為耐髒,黑色自古以來被農民所喜愛穿著,不過在佛教興起後,受佛教影響黑色成為「不祥」、「邪惡」的顏色,令後世盡量不會單穿黑色增加其他顏色的配搭。

阿婆衫還是古著

款式類似,甚至來自同一個年代的衣服,有一些會被視為阿婆衫,有一些就被視為古著呢?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好青年荼毒室成員阿泉就認為沒有一種所謂固定的阿婆衣服阿伯衣服,只是我們看得多某類人常穿這些衣服,之後你就會反過來覺得這些衣服就是給這些人穿的,而產生社會定型與這類人的身份連繫,「但這連繫是可以『鬆動』的」 。為何我們覺得奇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不習慣而已。阿泉認為如果想改變那件衣服在我們印象中的定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穿得「好看」、「給予全新的故事,某種意義是有點像藝術家的」 ,古著某程度上就是有人穿得好看,然後突破到社會定型,突破到那件衣服本來的意義。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