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石籬邨由徙置大廈變公屋 1969年有美國藝術家於石籬 設計東南亞首個雕塑遊樂場

Play Video:

由徙置區發展成為現代式公屋的石籬邨,見證了60年代至今的香港變遷。這裡除了曾有各種類型公屋住宅及徙置大廈,更曾有亞洲首個雕塑遊樂場。當年從山上興建住宅及社區用地,令不少有趣設計出現在這個山頭。今集《旅遊止癮》,我們出發到石籬,跟衞翠芷博士認識依山而建的屋邨,從石籬看山城的規劃與特色,走訪不同的遊樂場、公共空間、還有聚集了街坊及小朋友的「石籬Grind主場」,看一個籃球場的重要性。

山城中的公屋博物館

石籬邨於60年代開始落成,可分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當中石籬二邨有邨內歷史最悠久的大廈—第四型徙置大廈MARK IV。高峰時期全港大約有60多座第四型徙置大廈MARK IV,卻聞說這已是全港最後剩下的兩座了,不過當年MARK IV的興建也帶來不了新式想法與配置。作為當年首款設置升降機的徙置大廈,MARK IV樓高16層,相比第一、二及三型大廈高出近一倍,因此當年的升降機也有考量。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博士表示重看當年資料,房屋署曾想過「這麼多人乘搭升降機,會不會壞呢?」因而萌生聘請人手控制升降機的念頭。可是最後因預計需花費太多而決定放棄,最後每相隔三層,升降機就打開一次。除此之外,衞博士更如數家珍般表示石籬對公屋發展的重要性,第二型至第六型徙置大廈、長型大廈、相連長型大廈、雙工字型大廈、和諧式的一型、三型、新和諧式、居者有其屋、長者住屋等都曾經出現於此,就如一座活生生的公屋博物館。

隱藏山上熟食市場與消失的遊樂場

石籬附近隱藏了不少有趣的公共空間,例如已有39年歷史的圓形熟食市場,下層外圍是不同食店、內圓則是用餐區,而上層更是隱敝的休憩地方。多年來也沒有安裝冷氣,卻因設計對流通風,配套並不完善也能屹立至今。不過要數石籬最有名的一定不能少了曾盛極一時的石籬遊樂場。1969年有一位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設計了這個遊樂場,當時更標榜為東南亞首個雕塑遊樂場,整個遊樂場共分三層,有各式各樣的水管陣、迷宮陣、巨型滑梯、滾軸溜冰場等。住在葵涌的 樊樂怡(Helen)偶然發現了這段歷史,就開始研究這個遊樂場,更飛到美國尋訪這位藝術家的後人,整理成《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不過當年的有趣設計早已拆掉,現在仍保存了三層設計,但已換成一式一樣的遊樂及康體設施。Helen:「雕塑遊樂場你可以想像它是甚麼也行,可以是一個城堡?也可以是一個太空基地?而且沒有一個固定玩法,你怎樣玩也可以。現在的遊樂設施都是比較強調體力,反而較少想像空間。」

山上「石籬Grind主場」 培育小朋友

舊時屋邨地方有限,除了遊樂場,大家日常都會走到邨內的公共空間。石籬的公共空間也按地勢而變成高空空間,也有出現天台球場。衞博士表示若數早期,由1970年代開始華富邨已有平台上蓋的天台球場,因為這跟建築物條例有關,商場高度其實是15米以下,可以有100%的覆蓋率。但不少住宅樓宇的地積比通常只有6至8成,所以一定不會佔據所有空地,相對較不可取。而石籬商場上蓋就有個社區籃球場,位於10間小學圍繞的社區,也是香港首個以回收運動鞋製成籃球場。

「石籬Grind主場」由插畫家兼玩具設計師James Jarvis設計,把公共藝術及環保融合到社區球場之中,吸引了不少平日較少到球場的街坊、運動愛好者、文青,甚至是攝影師到來。日常更會舉辦不同的社區訓練班,從小朋友出發使用球場。其中Nike Made to Play項目活動之一,跟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合作的長期籃球訓練計劃,就為一眾小朋友帶來學習打籃球的機會,更有本地女甲籃球聯賽偉邦及香港理工大學隊員劉芳盈當教練。希望能提供機會予小朋友接觸籃球及增加信心,球場設計成大人及小朋友都能使用的籃球場,有適合小朋友高度的籃球架。芳盈:「他們能成功投籃,就會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不會一直覺得自己投不進而放棄,令更多小朋友能有信心及勇氣實現自己的興趣與夢想。或許不少人的童年也是在屋邨裡的球場度過,會跟鄰居去球場玩、聊天,更曾經以為自己可以成為職業球員。所以這些屋邨的公共空間,可以被形容為讓小朋友發夢的地方。

今集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石籬邨,有已消失的、有屹立至今的、也有一直發展的。可最重要是不要忘記,你家樓下總有這些可愛的地方。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