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1979年中華巴士遊大坑70年巴士路線 跟倪匡巡大坑道尋衛斯理村

Play Video:

相信大家都很少會去,但我們今天會乘搭這部1979年的前中華巴士,去體驗當年渣甸山上的巴士路線。鄰近還有條衛斯理村,當年倪匡駕車途經時看到,借其名成為小說主角的名字。最後上渣甸山去學渣甸洋行,去看看270度的維港夜景。

或許你會問,為何要坐中華巴士遊覽這一區,除了因為想坐,因為這個地方跟中華巴士都有些淵源。1933年,中華巴士獲得港島區唯一巴士專利權;1952年便安排第一部11號巴士,由灣仔碼頭,沿著滿山梯田的大坑道,來到曾經的總站渣甸園,成為山上最早期的公共交通工具。而中華巴士的創辦人顏成坤,還曾住在山上。 Siky的中華巴士,於1979年製造,1980年正式在香港投入服務。

喜歡古董巴士,因為可以感受人機相融的感覺:「即便車輪踩到地下的劃線,你都可以透過軚盤感覺得到的。」跟西半山有點不一樣,東半山這邊,沿著大坑道經過虎豹別墅,真光中學一帶到渣甸園,便只剩住宅。道旁是綠樹林蔭,寧靜得很。

中華巴士的年代,渣甸山這條11號線路,多是用珍寶巴士的。當年這巴士載客量達121人,是一個紀錄。中華巴士以Jump on a CMB Jumbo做宣傳,從此起名珍寶。初期的巴士,引擎位擺在車頭,乘客在車尾上車,所以需要多聘一位售票員看管車廂。到珍寶巴士,引擎移到車尾,乘客在車頭上車,司機可以一眼關七收錢,無論載客量及人手設置,都是劃時代的改變。

雙層巴士高13呎10吋,比其他14呎2吋的長陣巴士矮4吋。當年專用來走這些彎路多的山路。如走山頂的渣甸橋,現在普通高度的巴士,都不能穿過天橋底。不過,Siky說當年城巴創立人李日新先生說過,有居民投訴雙層巴士會撞到路旁矮樹,所以全線改用單層巴士。拍攝日氣溫32度,我們把上層的窗都開了,窗外的綠色一直流動,雖然我們有特意避開兩旁大樹,但跑了一圈,巴士裡都滿地樹葉,Siky: 「駕車去海灘,會嗅到一股海水; 撞到樹,會有草青味。老街的樹蔭,加上山頂涼風,即使炎夏,走這一程特別舒服。」不過到90年代末 城巴接手中華巴士的業務,這部紅色巴士便消失於綠樹林蔭之間。

今天我們覺大坑道到渣甸山這段,都是高級住宅區,但原來在50年代,難民湧港,在山上建起級級梯田。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於1954年循道宗創始人John Wesley之名,籌建了衛斯理村,收容石硤尾大火的災民。高峰時期村子裡建有80座石屋,一度住了超過500人。當年倪匡開車途經,覺得這名字獨特,便用來做小說主角的名字,成就衛斯理系列。

至於為何這座山會叫做渣甸山?當年渣甸洋行,會派員工到山上眺望銅鑼灣港口。一看到有商船入港,便以電報或派人到碼頭,最快地取得最新資訊,做最快的商業決定。所以這個433米高的山頂,被稱為Jardine’s Lookout。我們邀請了常上來散步的跑馬地街坊Douglas Ho,帶我們遊這座城市中心的後山。在渣甸山配水庫之上,可找到英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建造的機槍堡。歷經80年,當年用來放機關槍的窗孔已幾乎沒入泥土裡,好些石頭都倒塌了。Douglas Ho說:「1941年時,山上是很空曠,光禿禿的。可以眺望到很遠的地方。後來英國人在香港的山上特意種了很多樹木,變成今天的樣子。」「始終我想二次世界大戰,距今已經超過80年,這些東西若一直被遺忘的話,其實它始終有天會倒塌。」

路上沒有多少人,黃昏,我們來到山頂、中環、灣仔、鑼鑼灣及天后一帶城市都在腳下。拍攝當天雖然漫天煙霞,寧靜開揚的景色卻太平山廣闊。Douglas Ho說:「其實香港最中心的地方,都是山來的,我們由陽明山莊上來,也不過20至40分鐘。但你如何可以走出第一步,由市區行入山林,就可發現這城市,原來有一個這麼美的地方。」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