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天價地段隱藏菲律賓人天堂商場 消費力撐起環球大廈!

Play Video:

第一次見丁生,他坐在輪椅上,有點駝背,顯得疲累,但眼神凌厲,經過的人就連保安都跟他恭敬地打招呼,而每個人經過後,他都能準確說出他們的身份和跟他的關係,還有有趣的八卦故事,丁生就像環球大廈一個德高望重的村長。丁生是場內最舊的雜貨店Victory Supermart的老闆,曾在菲律賓住過15年,回港後於1985年開店至今,已38年,懂得菲律賓語、英文和中文,使他跟場內所有圈子都熟稔,也成為解開環球大廈成菲律賓人天堂之謎的關鍵人物。

環球大笪地

1980年,環球大廈剛建成,寫字樓的交易總額已破紀錄,首8小時成交額達5.92億港元;另一邊廂,1至3樓商場卻因比同區利源東、西街牌檔貴,沒有小店進駐,而且舖位太小,商場又在一樓不顯眼,名牌也無興趣進駐,這黃金地段的商場一直丟空。 1982年,置地廣場為吸引假日人流,申請開放遮打道行人專用區,引來在中環天主教堂彌撒後的菲傭相聚。有菲傭的地方,就有售家鄉產品的店應運而生,大量在街頭兜售家鄉小食,後期遭到嚴厲驅趕,也拿不到小販牌,開始在就近的環球大廈以時租開店。「當時太少人租,很多空舖,商場又黑又空蕩蕩,為吸引人流,自稱環球大笪地。」丁生憶述環球大廈在80年代仍是死場的年代,一層70個舖位可以只有10間出租,當時他是少數在此落腳的商戶,因為舖租平,又有他們服務的菲律賓人群體,便從三樓小舖慢慢做起。1996年,菲傭人數大增至13萬,環球大廈的菲律賓移民群體,漸漸壯大,丁生亦搬到一樓大舖,「做著做著,人就全部搬過來環球。」

mm592 230416 alfons 47 min

老字號

環球大廈裡店舖的年資很懸殊,有的只搬來一至兩年,其他很多已是20至30年,這些老字號的本領在適應菲律賓人潮流轉變,捱過多個淡季,丁先生的店也是,由1985年時賣K金首飾,到1992年賣菲律賓小說、1998年賣電話卡,到2002年起至今賣零食百貨,全是菲律賓人的喜好和需要,越做越大,由3樓100呎單位,到現在一樓1000呎大舖,還開了地下分店,租金也由2000升至20萬。 丁生現時交由兩個女兒主理店務,大女負責一樓,細女阿Mo負責地下,她原本在加拿大讀設計,畢業回港一段時間後準備回加拿大,但爸爸的店需要幫忙,就決定放棄自己的計劃,留在香港打理家族生意。Mo憶述自己也是在環球長大的:「那時隔壁店是花店,我們常去找店主插花,跟場內其他小朋友跑跑跳跳。」到長大後,又回到這裡工作,Mo對環球很有感情。

菲律賓姐姐經濟圈

香港有32.8萬菲律賓人,是最大少數族裔群體,截至2019年,有21萬菲律賓姐姐,他們很多都聚在環球商場。商場有三層,共224間店,三樓託運店及旅行社集中,二樓是銀行及兌換店 ,一樓較多金行及菜檔,化妝品店、衫舖、手機舖、熟食檔遍布各層,全部店都是針對菲律賓人而設,而託運店、金行、熟食檔都很能反映菲律賓姐姐的生活習慣。 吃家鄉食物是解鄉愁的重要一環,在80年代的死場時期,環球已有一間菲律賓飯盒店日賣一千盒,現時丁生的超市也常有姐姐大量掃貨。對在港菲裔群體,飯盒一直都是重要的懷鄉食物。一樓後巷的食店店主也是因此而開店:「因為他們在自己家裡,打工忙著顧家頭細務,或僱主不容許,煮不到這些吃,他們又想吃自己家鄉的食物,所以他們會買飯盒。」丁生也認同,他指賣飯盒賺不了錢,但為了讓菲律賓的異鄉人有食物慰藉,當是捐獻地賣。

一樓金舖的印度人店主分享:「這個社區98%是菲律賓人,菲律賓人覺得買金保值,都愛在環球買金。」單是一樓就有6間金舖,她們通常買只買一件簡單款式的金飾,較便宜,值一千至二千元,因為在香港工作的菲律賓人預算不多,而金行也多有分期付款迎合他們的需要。

在環球大廈裡,另一個滿足姐姐基本需求的店子是託運店,她們無論是自己的家當還是物資,都是靠這類店舖送回家鄉,家裡有空位就會買紙皮箱回去裝箱,沒空位的,或是店主不容許的,就會裝進紅白藍袋寄放在託運店倉庫幾個月,算好自己返鄉下時間 提早兩星期寄出,連同自己一起回鄉見家人。寄出的貨物多是雜貨,例如洗頭水、牙膏,還有罐頭食品,如午餐肉,尤其是梅林牌,和鹹牛肉。而最重要是朱古力,要送給小朋友吃,沒有朱古力的話,在菲律賓的家人會不高興的。

環球大廈外四圍街道也有不少地攤,賣姐姐的二手衣物,也賣給找平貨的姐姐。這些攤檔店主為環球大廈一帶帶來人流,也有大廈店主認為不用交租的攤檔搶客,互有利害關係。環球大廈是一個裡外為一的生態圈,亦是個圍繞菲律賓人的經濟圈,樓裡樓外相互影響,成為新來港朋友的懷鄉地,也是她們追尋希望的地方。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