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刻60年代《花樣年華》路線 Natalie、Sa試著旗袍 入住灣仔渡海小輪主題酒店

Play Video:

今集《旅遊止癮》,就參考了用60年代做背景的經典電影——《花樣年華》,去試一次穿旗袍、住一晚用渡海小輪做主題的酒店,還有去一間超過70年歷史的餐室吃飯,帶大家走一條兩日一夜的懷舊路線。

第一站:70年老師傅細說旗袍前世今生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換了二十多套旗袍,是其中一個給觀眾很深刻印象的地方。電影的背景是60年代的香港,在1949年有大量由內地來到香港的人,包括很多上海裁縫師傅,所以在1950到1960年代的香港,旗袍就成為了中上階層的穿衣特色。 手造旗袍超過70年的殷師傅表示在60年代,單是這個油麻地區,有十幾二十間裁縫店,全部是製作旗袍的。當年他在北角製作旗袍的時候,就曾看到有人穿旗袍,去春秧街街市買東西,在50、60年代未有成衣,連衣服也要訂造,旗袍對她們來說是日常穿搭,就好像我們今天穿T恤一樣。除了整條街的路人會穿,連當時的明星也經常穿著旗袍,穿旗袍在60年代就是一個很標誌性的存在。 Sara和一幫創辦人為了工作室,可以配合這個懷舊的主題,都花了不少時間去構思、裝修、設計、找材料和家具去佈置。在門口有一個很大的霓虹燈和燈箱,其實是她們特意找本地寫小巴車牌或者製作霓虹燈箱的老師傅幫她們設計再做出來。整個裝修大概要花兩個月時間,相對較舊風格的玻璃,都需要特意去找,甚至這裡的旗袍租借服務,也是想重現那個年代,她們認為是一個香港很美麗的年代。 當年風靡一時的旗袍,之後又為甚麼會步向式微呢?殷師傅就表示當年六七暴動的時候,他們都曾轉行了,穿旗袍的太太們全部移民走了,少了人穿,旗袍就被淘汰了。加上當時香港開始有成衣賣,工業開始蓬勃,工廠妹不穿旗袍了,都是少奶奶才穿旗袍的。到了1960年代尾,大量的西式成衣出現、款式又多,價錢亦比度身訂造的旗袍更加便宜,加上穿旗袍要講究儀態,不合年輕人的口味,於是旗袍就無可避免成為老一輩的服飾。

梁煙號

地址:尖沙咀加連威老道35號2樓

第二站:入住香港懷舊風格主題酒店

芬明酒店是一間以懷舊的香港風格為主題的酒店,以天星渡輪為靈感,主要用色都是墨綠色與紅色,還有舊式渡輪船艙設計的電梯、黃銅色燈具。

芬名酒店

地址:灣仔菲林明道41號

第三站:買少見少餐室食豉油西餐

來這間餐廳吃飯,除了因為歷史悠久之外,在《花樣年華》電影中,梁朝偉和張曼玉經常會去一間餐廳吃飯,而他們當時拿著的就是這間餐廳的餐牌,那張餐牌好像是這麼多年都沒有怎樣變過,就想帶你來這個餐室去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他們會去吃的東西,餐室就是夾著一種還未到扒房級數,又不是茶餐廳之間。 至於它為甚麼出現,香港飲食文化研究者蕭欣浩博士表示因為在1920年代,資金開始多一點,所以在1950年代開始,餐室或者西餐這種華資西餐的文化就開始蓬勃。外國餐廳的價錢是十分貴的,還有華人未必能吃到,所以有些老闆就會開一些華資的餐室,食物價格相對便宜一點。人們真的當作吃西餐,不可以穿短褲,不可以穿拖鞋,還有恤衫必定是長袖衣服,衣著的規定,某程度上就轉移到華資餐室中。蕭博士就指出大部份餐室都是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前菜有餐包、西湯,有些都會有一些中餐的元素,因為在50年代有不同地方的人移民來到香港,所以老闆們都滲入了他們當地的飲食文化到餐室,餐室越來越少有很多不同原因,一來是開始有快餐店,另外茶餐廳開始蓬勃,餐室和其他一些疑似西式飲食文化食肆又混在一起,到那個時候就沒有餐室這個名字,而餐室這個名字對年輕人來說是上一輩的東西,但年輕朋友可能不太習慣吃,所以也越來越少了。

新廣南餐室

地址:旺角上海街631-633號地下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