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分析破窗效應及僭越行為 2招培養機構公民質素

Play Video:

平日在辦公室工作,總有些小東西會神秘消失,例如桌面上的文具、放在雪櫃的飲料或是零食,總之就是很多時會被人不問自取「一去冇回頭」,註冊企業心理學家黃仲遠(Mills)就解釋這些與平日很常見的例如不跟交通燈信號過馬路、不問自取就在辦公室內拎別人的零食,或是亂拋垃圾,而辦公室內常見的犯規行為包括「射波」、遲到等等,這種打破常規的情況統稱為僭越行為。

影響僭越行為的心理因素

Mills指影響僭越行為的心理因素大概可以簡單分為三點。第一點就是道德責任,「我做了之後是不是會有些道德的承擔的,例如會覺得自己很錯、很離譜。」Mills解釋這種道德責任上的嚴重程度是大還是小,基本上都是由公司的環境營造出來,例如公司會因為不問自取拿了同事的筆來用就視作十惡不赦要報警處理的行為,這樣自然就是營造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出來。而道德責任同樣是一個用來阻止僭越行為成本最低的方法,例如「我這樣相信你,你一定不會辜負我的」,這樣就可以加重對方的道德責任來避免他做出僭越行為。第二點影響僭越行為的心理因素就是心理成本,「例如你做出這種行為會不會花很多的心力,或是做出這行為會否掀起軒然大波」,Mills舉出最易明白的例子就是可能你將零食放在一個很難取到的深處,其他人自然會因為覺得付出這樣多的成本才吃得到就不會偷吃。而第三點就是與犯罪心理有關的破窗效應,其概念為如果有一棟建築的其中一扇窗戶被打破,但是沒有人修復,那要不了多久,其他窗戶也會接連被破壞,「在那個情況下去做一些事令它更差都不會覺得有太大的心理成本,我做一件犯規的行為後,大家都會跟著去做的心理成本就會更少。」例如公司茶水間的冰箱如果常常都有食物被偷而又沒有任何的行動跟進,「大家都這樣做,那我這樣做的承擔是化算很多。」

mm201 220406 hinson 50 min

機構公民行為

如果想改善種種僭越行為,Mills指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動用懲罰機制,但對公司或同事較為健康的發長都不會想設立太多的限制或是懲罰,所以另一個較為長遠的方法就是「機構公民行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這樣就需要罰則改善公司內的僭越行為,「 其實情況與社會上的公民行為是一樣的,為何你在街上不會亂拋垃圾呢,你很多時不是考慮被發現會罰款1,500元,而是因為覺得不應該這樣做。」如果在公司內培養出員工的機構公民行為的話,員工會自動自覺更加守規矩、利他行為會增加, 沒有明文規定寫明要為公司做甚麼,大家都會自發做出好行為。而培養機構公民行為方法大概可分成兩點,第一點就是員工能否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感,如果找得到的話自然就會更加熱愛公司以及工作,第二點就是與公司的文化有關,「這點反而是最關鍵的,就是如果上司覺得你做是應該、是理所當然的話, 反而大家就會減低想做的意欲,而如果他表示欣賞而又不是明文規定的話,大家自然會增加及重複好的行為。」Mills指上司的反應及鼓勵都是間接推動到公司文化及建立員工的機構公民行為。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