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潮特地庫曾經係日本潮牌集中地 現三分之一為空舖!

Play Video:

潮流特區於1997年創立,即是現時的周大福商業中心,從90年代起,商場1至3樓就主要賣成衣及首飾,而最矚目的反而是地庫,那裡是香港著名的日本潮牌的集中地,而90年代日本的裏原宿文化,令這個地方成為了傳奇。好景不常,現時商場三分一都是空舖,還要三樓全層「撻訂」丟空,不少人認為潮特的黃金年代已過,但有商舖認為熱潮持續,以下將會拆解潮特輝煌的前世今生,及未來的發展。

潮特帶紅裏原宿文化

潮流特區曾經是每個MK仔女必逛的地方,在旺角走到油麻地的逛街路線通常是旺中、瓊華、兆萬,最後一站就是潮特,而潮特商場最特別的地方在,絕大部分人都會先轉落地庫,當時只是地庫已經有7至8間日本裏原宿水貨店,當時潮特的地庫可說是香港水貨店最集中的地方,其中一間最傳奇的就是紅鞋宜。紅鞋宜在今年6月15日結業,早在1999年已進駐,至今24年,賣的日本潮牌從一而終,包括Head Porter、Wtaps、Comme des Garçons、Visvim、Undercover、Beams 、Hysteric Glamour等長青品牌,是1990至2010年代的年輕人必逛的潮人勝地。

裏原宿是在90年代才大爆發的,由在繁華的日本原宿旁小巷的小店開始,設計師融合美式文化,形成獨特日本街頭文化,代表人物有Nigo 藤原浩等。當時香港人都是追求日牌,但那時香港沒有日本潮牌店,1996至1997年 有些潮人索性自己拿貨回來賣,形成水貨店。

這些水貨店通常會有一群買手在日本搶貨,各店都爭著買些連日本商家也未必有的斷市貨,因走在潮流最前才可以生存,所以當時的時裝雜誌都會向他們借貨拍照。首先,買家會通知香港的同事星期一有甚麼新貨,哪個牌子推出了甚麼新產品,待星期三晚雜誌發售時刊出來。水貨店若說星期二下午才拿貨回來,也會等那份相關的稿子寫好才出版,然後整本才拿去印,可見當時水貨店的重要性。當年水貨店與潮流雜誌更共同催生了潮流文化,而衍生了不少新詞,如「dot柄」和「水玉柄」。

競爭這麼大,紅鞋宜和當時的元祖水貨店創出一套擺貨方法,方便展示大標誌的日牌衣服,和潮牌古靈精怪的周邊產品。店主Vicky就提到店裡以膠袋裝起大標誌衣服的「T恤牆」,這裡能放總共140多件衣服。店裡亦有一個大首飾櫃,好像有種魔力吸引大家日望夜望,原來這樣擺放也是參考自日本年輕人很喜愛的牌子Beams,因當時店內賣了很大量Beams Boy的產品,因為潛移默化就造了一個櫃子出來,店主稱之為「千億之櫃」,因為它替店主賣很多Porter的產品,包括銀包、首飾配件,賺了很多錢。店內也有特別的商品如Supreme推出的士巴拿和單車鍊,也不少人買,而最長青的產品,就要數Head Porter登山扣和Hysteric手鍊,每個月售至少40條,它們支持Vicky負擔高峰期時9萬元的高昂租金。

本地品牌萌芽地

當時潮特的地庫是香港的日本裏原宿潮流文化尖端,也以其新貨流轉的速度,吸引一群本地品牌進駐,方便接觸最新資訊和互相交流,成為本地品牌的萌芽地。著名本地品牌ad-lib店主小山提到,當時與一眾本地品牌如Double Dog,當時年輕人很喜歡的,另外有Liberty、Cream Soda、 Amazing等很友好,很喜歡去那裡交流最新資訊,因為貨品很齊全,又有球鞋店,又有很多雜誌和古著。一個好的商場的功能,是做推廣小店的平台,00年代走在潮流尖端的潮特就是好好的例子,當年孕育了不少本地品牌,百花齊放。

這些本地品牌也找到一群小朋友和學生顧客,因當時買日牌也不是人人負擔得到,本地品牌就成為了較容易入場的門檻,譬如當時買一件日本品牌衣服要680至700元,香港品牌的價位就是200多元。而且他們有節省成本和空間的方法,當年小店盛行 不少店在同區或同場都會有分店 或者多租一個倉庫,因而產生了「飛貨」文化,指用人手即時搬運貨物,有時「飛」一兩雙鞋子,有時就「飛」一兩袋衣服。當時ad-lib發明了以前的「飛貨袋」,按一個人最大承受力,上到肩膀的力量設計。其實搬運時裝已沒有球鞋那麼辛苦,球鞋店員就常常拿著貨走來走去,大家的級數有點距離。

到2010年代,區內商場及連鎖店冒起 ,潮特人流減少,不少本地品牌結業,ad-lib自己就因業務擴張而在2014年遷出潮特,地庫這個本地品牌集中地也慢慢消失。小山以一棵植物來比喻,認為潮特是一個土壤,給他們萌芽生長,這20年來他也看見很多本地的牌子都說要結業或者轉型,但仍有多間小小的在默默堅持,希望大眾更多支持他們。

潮特特色老店

除了紅鞋宜這類潮牌店,潮特還有一群元祖級的精品店,和拼圖店、畢業公仔店,及逛到肚子餓一定會去的夾糖店,不少店舖跟十多年前沒有甚麼分別。我們走訪了木刻店,它賣一些木造擺設 ,筆者和Chucky小時候也有造這些鎖匙扣的,跟朋友及同學一起訂,好似代表友誼永固。而當年大家畢業紀念冊寫最多的字如Forever Friends Forever Love之類,到現在仍然在造,產品刻字20年不變,但木牌已由淨色變成色彩繽紛,而且移民和粉絲俱樂部訂單增加了一倍,可見其隨時代變遷的特質。一塊小牌子賣50多元,好像很容易造,其實店主也學師三至四年才做到可以出產製品,很考功夫,也是其生存20年的秘技。

二樓的Nevermind也不例外,1999年就落腳潮特 ,由賣日本古怪精品,到泰國古著,現在賣Remake韓裝,殺出一條求變的生存之路,但不變的是漂亮阿姨的Remade手藝,因為有很多人很喜歡自己獨有的衣服,每件經她手改造的衣服都獨一無二,多年來儲起很多熟客,他們都喜歡來店和我們聊天、摸實物,和穿快速時裝的人很不相似,這種迎合一群熟客需求的特質令他們成為潮特其中一間不死店。

未來發展

潮特的人流、地理位置和格局仍然使它受店舖歡迎,半年前才有間新店進駐,原本是首飾網店,主線在網上銷售,看上潮特在油旺之間的地理位置,方便做取貨點,而且正方形細舖位可以放重點貨品給客人拿上手感受,反而L字形大舖位就較適合服裝店陳列公仔。 以前潮特有兩個出入口,一個是現在的登打士街,另一個是彌敦道信和旁,人流可以從最旺街就走進來,但後來信和旁入口竟改為地舖,潮特人流也受到影響。不過商場的格局簡單易行,所以這麼多年來對商戶依然有吸引力。

潮特看似走下坡,新店店員卻說:「我覺得這個商場一定有它的客群,我同事說假日或星期六日都很多人,有時可能會站滿一間店;而且商場都有加建設施和翻新,我覺得它的人流都會保持住。」她不覺得黃金年代過去了,覺得舊店舖會繼續經營,但也會加入很多新元素的店舖,循環不息。

相反,水貨店店主和雜誌副總編輯都提出,紅鞋宜結業是一個潮流時代的終結,而且其實先達瓊華都結業了,無可否認潮流特區的黃金年代,已經慢慢減退了。

結語

幸好,這幾年有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本地的品牌在市場上大家接受多了點,會去看看,甚至會很歡迎,使他們多了市場需求和焦點,其實香港的時裝業和潮特仍然有可能發展。 如木刻店店員Angus所說,潮特的性格是,它有它的特質,不過它不太作聲,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它有它的身價。它仍是一個超級旺區,不過它近年的宣傳較少,所以靜了一點,但是潮特在旺季時人流是跟信和、兆萬不相伯仲的。

小山豁達地說:「人人都希望是處於高潮的,永遠都是最繁華最好的,生意最好人人都喜歡,但你總會又升又跌,永遠都會有新的出現,也有舊的結束。」潮流特區也不例外,至少它在香港潮流歷史的重要地位,無可取替。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