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熱血菇男」IT轉行開一人種菇場 由種菇到出貨一手包辦

Play Video:

「在這個菇場裡、CEO、CFO、COO 都是我。真菌專家、設計師、工程師、會計師、步兵、送貨都是我,實在是太多了。哈哈哈。」 這是一個一個人種菇,一個菇男的故事。 江鋕亮(Russell )外號菇男,本來唸系統工程,畢業後做了幾年資訊科技的工作,為興趣,跑到英國唸可持續農業碩士課程。

七年前回港後因地制宜,將爺爺的祖屋,一個荒廢豬場改裝成種菇場,開始菇男生活。Russell小時候,這裡已沒在養豬了,記憶中,爺爺在豬欄旁的工作間手作皮具,閒來在小花園養魚種花。「現在輪到我在此種花種菜了。」 幾十萬樣嘢可種他不要,偏偏是種菇。而現在超級市場裡的有機菜都有有機認證,早陣子大陸有些有機大啡菇,特價才賣30多元兩包(四個)。這麼便宜,為何還要自己種菇?

他們的農場叫「香城遺菇」,因為他專以香港被遺棄的資源去種菇。有來自「重光造作」Roy的木碎。他專門回收本地塌木製作木傢俬,所以木碎裡沒蟲子,沒有塑膠或者光油成分; 混合來自「綠行俠」的咖啡渣,成為菇包的底材。這裡沒有冷氣,只有自己上網學砌的二氧化碳,濕度、霧氣、燈光及溫度調節器,給菇菇們營造最適合的成長環境。 而,所謂有機認證,即種植時無論一粒泥一滴肥料,都要有有機認證。他們用本地廢料種菇,申請不了認證標籤,去不了大型超級市場售賣。Russell卻說,若要為了有機認證而用進口材料,我不如在當地直接種了菇再運過來更便宜,純利更豐,「與自己當初種菇的原意,會有一點衝突,有人會選擇愚公移山,但其實另一個選擇,我可不可以圍著山邊,另建新路。」

現在他有兩個,各約百多平方呎的菇房。全年生產包括靈芝、茶樹菇,還有這裡獨有的4種蠔菇。每個大型的菇包,可以用三個月左右,每天採菇,三個月來可採到300至400克的香菇,足夠一個四人家庭炒兩次以菇做配菜的菜式。 蠔菇是香港常見的菇菌,如我們在街市常見的秀珍菇。其蛋白質含量是眾菇之中最盛的。有些素食者會用它來代替黃豆,飲食有點變化。而且100克蠔菇只得33個卡路里,也是減肥之選。而且他種的四種菇,因為保鮮及運輸較困難,很難進口,變相成了他的獨家菇。 鳳尾菇: 有點像我平時在超級市場見到的秀珍菇,是一種比較爽身,味道鮮味的香菇。

榆黃菇:

有淡淡杏仁味,烹調過後,其鮮黃色溶於水,跟炒蛋很配搭。

牡丹菇: 一種比較肥厚的香菇,肉質較厚,相對煙韌,但夏天容易多病,變成秋冬限定 粉紅

玫瑰菇: 牡丹菇退場就換上粉紅玫瑰菇,口感厚實煙韌,切絲炒,竟有點像魷魚絲。

菇男特備餐單:

煮菇通常成為配菜,忌廉、濃湯甚麼迷芝蓮煮法,有時掩蓋了菇本身的香味。 菇男的香菇菜單反而很簡單。

素吞拿魚醬

把新鮮雜菇混入橄欖油、鹽及黑椒,有時混進羅勒葉,薰衣草或芫荽打碎,用來塗麵包餅乾都可以。

榆黃菇炒蛋

切小塊後放鑊裡乾煎一會,下油下蛋液炒蛋,味道很配。

一個人的菇場

長時間一個人,對於自稱「不怕悶,愛安靜」,「怕麻煩人,怕欠人情」的Russell來說完全沒問題。「專心咗入去,會覺得太多嘢做,想快啲做完佢,就唔會諗。」連音樂都不必開,聽著風聲鳥聲都夠,「所以變得越來越獨。」他說現在的收入已追得上過去打工的薪金,多少不要理,但過去一年可以去一兩次旅行,現在卻因為分身不暇而未放過長假期。媽媽投訴阿仔日日掛住種菇不能和她去旅行:「還好過去三年疫情,大家都出不去。」身為素食者的媽媽反而擔心他一個人在工場裡工作會有危險: 「這裡都挺大的,怕他出了意外沒人知道。有時打電話給他很久不接,會緊張。」

不過,香港種本土農產品面對的最大問題,也許是價錢及銷售點的問題。現在雖然多了很多網上平台可以買到本土出品的食物,但始終是實體店,讓消費者看到實物,「未見過喎!」、「好新鮮喎!」會賣得更好。 小舍主Gel的同里舍開在元朗一個商場裡,幫街坊訂菜,寄賣本土原料製作的麵,麵包和蛋糕。她曾在二澳種田,吃到人生吃過最合時令,最美味的菜心及各款瓜菜,吃過的都說回不了頭。然而因為運輸問題,許多二澳菜及米都送不出去銷售,那運輸費加到菜價裡,根本難以賣出。送到最近的大澳嗎?小市民吃慣平價大陸菜。正菜送不到市區去,每年,每季,她眼白白看著農夫辛勞種出的美味正菜發霉推肥丟掉。主張不時不食的主要問題是,你無得好似街市般 ,放眼就是幾十款瓜菜豆苗任擇,每一季,可能食來食去都是同一款式的菜,有點悶,加上價錢問題,市民未必會常常想起選擇你。但其實只要好食的話,就不會悶:「配合天時吃當季的菜,對你自己身體的營養吸收會更好。」 不過一切都是一個循環,Russell有祖屋成就他的菇男大業。置身藍地,行一陣有輕鐵,都叫「出城有望!」他有把鮮菇賣到星級酒店餐廳作菜,但始終不夠穩定,有時候會賣到清空菇房無貨交,有時候,鮮菇塞爆了他的雪櫃,每天有菇要採卻無人問津。幫忙寄賣的本土小店則例牌面對高昂舖租問題。Gel的同里舍四月結業,Russell的實體菇銷點又少一個。 聽到有些菜會被囤積賣不去,裸買店結業,迫使他思考在香港以環保方式種菜有何意義。

「做本地農業,可以用到回收物,可以連結很多人。你完全知道這食物用甚麼種出來,知道這裡可以種出怎樣的味道,知道背後的人的故事,是有溫度的。」 常說香港人的文化裡,少了份對這地方,對自己社區的連結與感情,我們覺得,食物是一個關鍵。而香港不是沒有好農作物,只是仍未被看見。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