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半世紀地膽 盤點紅磡街坊盲點

Play Video:

這幾年紅磡極速轉變中。重建,港鐵南北綫延長到金鐘,還有三個港鐵站圍著紅磡,未來的轉變更加天翻地覆。 波叔( 71歲)在紅磡住了大半世,愛搜集社區街坊故事和口述歷史。阿龍(36歲,社區研究員)住土瓜灣但常來探望婆婆。2011年時,二人眼見港九各地都有很多社區遊,偏偏紅磡和土瓜灣沒有。幾個街坊索性自己找相片和資料自己辦街坊遊, 是「海濱文化導賞會」的前身。

波叔是其中中堅分子。他家裡有幾十本自己為香港各區搜集回來的資料本。裡面有網上、圖書館,或者在朋友處搜來的社區歷史地圖及圖片。紅磡每一條街、每一面牆或者磚瓦,一個招牌甚至一個街角,都有大堆故事娓娓道來,也見證他對這個家的熱愛。Virgina(80後,YouTuber兼導遊)10年前回流香港,疫情前專門帶外國人遊香港,感受港式生活。今天就讓波叔、阿龍和Virgina帶我們來個時空之旅。

01pa min
波叔自網上、圖書館,或者街坊朋友的文件,搜集舊相片舊地圖重組社區歷史。

第一站:40年紅磡雞蛋仔

Virgina去過很多地方,最喜歡的還是紅磡:「我曾住旺角,遊客多,街坊之間沒有在紅磡的熟絡。在這邊帶團時,街坊知道我未吃飯,會請我食牛雜、魚蛋、雞蛋仔。我常想讓所有人知道,這裡很有人情味。」她帶波叔去有名的紅磡雞蛋仔,「如果你點格仔餅,我們就知道你是區外人。因為區內人一定會選最傳統的煎餅,還要是肉鬆花生醬煎餅!」但波叔在吳師傅還在明安街擺小販檔時已經幫襯,二人同聲同氣,最傳統的口味是沙糖混花生碎:「花生碎還要用玻璃瓶搗碎的!這樣才有口感!」

第二站:必嘉街追火車整蓋掩玩具

必嘉街的必嘉,原來用來紀念九廣鐵路英籍首席工程師羅拔必嘉(Robert Baker)。 因為火車至此會減速,在福至街與必嘉街交界駛入黃埔船塢。童年波叔跟其他小朋友一聽到火車聲,執起儲起的汽水蓋掩就往必嘉街奔去。將蓋掩放在路軌上,讓火車將之壓成又平又圓的鐵片,製作「風火輪」。當年每一個紅磡小朋友都有這樣的玩具。

第三站: 福至街黃埔船塢遺牆

在福至街與必嘉街交界,有一面淡黃拼淡綠,頂部由縷空磚砌成的圍牆。對照舊照片,1957年黃埔船塢首次釋放土地建唐樓,就建了這面圍牆作分隔。至80年代黃埔船塢搬遷,圍牆仍然留下。

第四站: 寶其利街欄路福德廟

沿著寶其利街走到紅磡地標福德廟,那裡是黃埔船塢工人們的出入口。潮州籍的一眾苦力開工前拜神,就在入口搭了個竹棚作福德廟。傳說往後還接收了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炸死小朋友的骨灰,政府視之為祭祀之地,將之復修成今日模樣。不過波叔說,當年香港只得兩個火化爐,平民小孤豈能用上,所以骨灰之說成為一個謎。

第五站: 紅磡港鐵站——香港發展的心臟

波叔帶我們到紅磡火車站,那裡有1975年英女皇來為火車站揭幕的紀念石碑。到停車場頂樓,可以看到最廣闊的紅磡及尖東。但對波叔而言,這裡是「紅磡心臟」,因為九廣鐵路的維修中心定在紅磡,也是現在理工大學Z座的那個地方。

第六站: 中華電力總部——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最後一站 我們要沿著紅磡道去中華電力總部,去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的檔案館。裡面有很多紅磡發展舊照片,途經的大環道 、文裕街、庇利街的範圍。在1963年時是青洲英坭廠。附近還有中華電力公司的鶴園發電廠。當年青洲英坭廠總是釋出滿天灰塵,路過都要打噴嚏。所有家裡的家具都被蓋上一層泥塵。而鶴園發電廠則 24小時噴黑煙,白恤衫一旦沾上了油屎就洗不掉了。

回望紅磡歷史,波叔自創口號: 「先有水泥後建樓,動力能源火車頭。」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香港的建設,所用的材料都是由紅磡青洲英坭廠供應。整個九龍,包括新界的電力,都是由中華電力供應的。然後火車站及海底隧道又貫通南北,是香港動脈,每次提起,雙眼都笑得眯成一線,自豪感爆燈。「我們做社區導賞,目的是希望住在這個區的人,對身邊的社區多一點關心。若能令街坊及居民凝聚起來,推動自己社區的發展,才是重點。」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