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林村日本野人老師在家開學前班 $250一堂 上堂玩水執石仔陶瓷碎片學香港歷史

Play Video:

習慣在課室坐定定聽書,有沒有想過學習可以不止於此?林村有個日本人在家裡創辦了學前班「Il Villaggio Dei Bambini 童の村」,他有時帶學生去農場捉毛蟲回來飼養,有時會到溪邊玩水,到底他們是怎樣上課呢?今天帶你走進「野人老師」的課堂,看看在另類教育下的小朋友是如何成長的。

野人老師帶頭種菜玩水:玩耍很重要

剛踏入花園,就看見一個魁梧的身影正在慢條斯理地澆水,Mabo(鍬田昌宏)解釋這是他和學生種植的西洋菜,因為這些蔬果會成為他和學生的午餐,亦想讓他們接觸不同昆蟲,所以從來不噴農藥,葉子早被蟲咬到千瘡百孔,筆者跟他相視一笑時一瞥,發現他的藍色T-shirt早被洗到泛白。 今年47歲的Mabo來自日本九州福岡縣,在2011年來港,6年後在林村開辦童の村,他是這裡唯一的老師,這個300多呎的單位是他和學生的小天地,亦是Mabo的家。在童の村這裡,如果一星期上足5課,一個月需要$5,000學費,計算下來,一課大概$250,小朋友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上課。在每課3小時裡首一小時是自由時間,小朋友一入課室就彷彿置身遊樂場,Jimmy首當其衝地拿起水喉到處澆水、澆玩具、甚至還「澆人」,Mabo在旁補充:「玩耍很重要,因為小朋友通常很嬌小,所以他們知道自己在社會和身形上都是弱勢,讓他們選擇玩甚麼、怎樣玩,他們會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才會有勇氣主動做事。」

上課執陶瓷碎片學歷史:「香港教育就是在訓練狗」

Mabo在美國學了Reggio Emilia教育,這種制度沒有課程大綱,任由小朋友發掘興趣,明白自己想做甚麼,將來才可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老師只是在旁做輔導的角色。這天Mabo就帶一班學生出去「尋寶」,原來以前大埔有條碗窰村,曾經盛產青花瓷,現在散落了不少家用的陶瓷碎片,所以Mabo想透過跟他們撿陶瓷,鼓勵他們學習這段歷史,看著小朋友如獲至寶地將陶瓷放進袋裡,Mabo滿意地說:「青花瓷是大埔300年前的文化,尤其對小朋友,我們要更關心他們在看甚麼、摸甚麼、感受甚麼,我希望能帶他們多點了解自己的社區。」相比於主流學校,Mabo更注重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想學習的事物,從來不強迫他們背誦硬知識:「有人說香港教育是在製造機械人,有人說是在訓練狗,我十分認同,學生的頭腦和內心都是空洞的,這跟我的教育是相反的。」

香港孩子的另一條學習路

5歲的Wycole患有自閉症和感覺統合失調,會對身邊環境過分敏感,2年前在國際學校唸書時,經常需要老師特別關照,也融入不了其他同學的圈子,最初來到Mabo這裡,連門口都不敢進,現在就算跟初次見面的記 者和陌生人都可以侃侃而談,還會不停打量攝影機,媽媽Helen慶幸Wycole來到童の村後進步了不少,覺得他們在主流學校無法學習社交,Wycole來Mabo這裡後,才學習到如何說謝謝、跟小朋友搶玩具,這些都是普通學校無法給予的教育。Helen強調:「尤其現在ChatGPT越來越厲害,我們不需要再背誦或學習硬知識,其實你需要的是軟知識,包括你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跟別人溝通 。」Wycole本來在國際學校上課之餘,還要配合做不同的治療,一直被標籤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但Mabo平淡地說:「他只是不符合主流學校的標準,我從來不覺得他是『問題學生』,他就只是他。」

另一邊廂,2歲的Jimmy衝去跟同學一起看Mabo養的牛蛙,並不停指著問:「這是甚麼?這是甚麼?」媽媽Charis也隨後追了出去,笑了笑表示:「他們學習的動力和主動性真的很強。以前老師會指著圖片跟兒子說這是『Butterfly』,現在他可以跟著Mabo去農田捉蟲、養蟲,看著牠破繭成蝶,真切地看到生命和大自然是如何運作,這種學習不是更好嗎?」Jimmy也曾參與主流遊戲小組,但當時經常坐不定,又無心上課,媽媽送他來Mabo這裡後,發覺他開始學習守規矩,例如Jimmy經常把「我要」、「我想」掛在嘴邊,這個在普通學校裡根本不會被留意到的口頭禪,Mabo卻十分重視,他多次認真糾正:「Jimmy,『我要』代表你不是在詢問人。」Jimmy聽到後會乖乖地立即改口。

從非主流教育畢業後何去何從?

Mabo說以往他的學生大多會升上國際學校,他坦言:「從學業而言,主流學校的學生比我的學生好,但當他們成為青少年,在面對選大學等抉擇時,我的學生更知道自己像成為怎樣的人。」Wycole的爸爸Kent更加表示毫不害怕兒子升不上好學校:「因為他學習的動力要由心而發,譬如他撿石頭、樹枝,可以用樹枝在地上畫畫,到他想畫的時候他自然會畫。」他覺得課室內比較多限制,學習到的東西十分有限,更難以應用在日常生活,反而現在可以每天看到Wycole的進步:「我記得有一次Mabo帶他去河邊,他當然不敢下水,Mabo便捉他下水,他哭得好像是在宰豬一樣,但是一兩次之後,他現在去河邊會自己脫衣服、脱鞋。」

中學曾被老師「打飛」 :我曾經很討厭老師

Mabo在很多家長和小朋友心中都是「良師」,但他坦言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做老師,甚至很討厭老師。今年47歲的他,成長於體罰文化盛行的年代,上游泳課只因蝶式的動作不標準就被老師「打飛」到牆邊,也會因他的不停提問而遭到老師的責罵,Mabo一直無法理解非打即罵的教育,直到在美國唸大學時認識到Reggio Emilia教育,將教育的中心和主導角色交給學生,讓他產生「原來教育還能這樣」的想法,於是毅然踏上了這條自己從沒有想過的路。這段經歷也影響了他現在的教育,即使學生遲到、打翻水,他也只會淡淡地說「沒有關係」,他解釋:「我沒有遇過沒有犯過錯的人,犯錯是沒關係的,只要你肯改過。」

但他說當時在美國做幼稚園老師的收入跟快餐店員工差不多,加上自己喜歡釣魚,就帶著行裝和家人來到香港,卻發現這裡實行的正是他最反對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失業了2年,直到開辦童の村後,生活開始有點起色。Mabo坦言自己是個孤獨的人,「我14歲時看見爸爸自我了結身亡的場景,也曾經也想過跟爸爸一樣自殺。」加上後來與前妻因教學理念不同而離婚,移民潮令他的經營更加困難,現在差點連租金也付不起,「但我的學生幫助了我,他們很耀眼,不會擔心死亡和明天,我們經常緬懷過去,不能享受現在。」他一邊掀著跟學生的合照,一邊緩緩地說:「曾經我對香港的認識僅限於成龍,但現在我喜歡香港,我在這裡開辦了學前遊戲小組,學生和家長都說需要我,我希望我能盡量留在這裡久一點。」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