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城皇街最Chill 40年代唐樓 露台被老樹覆蓋仿如「綠洲」

Play Video:

傳說香港開埠初年,維多利亞城的山坡上有30間民房。民房晚上點燈,給漁船引路回家。文獻記載,大家叫這裡做卅間。

當年點燈的唐樓,慢慢變成高樓大廈將這裡包圍,城皇街與2010年拍攝《歲月神偷》的 永利街,本被列入重建範圍。但因為城皇街17號至19號的業主堅持不賣樓,讓這裡成為留住1940年感覺的「中環時空狹縫」。電影放映後,也引出大家對老社區的不捨,結果變成這個社區的保育計劃。街道被整修得乾乾淨淨,街坊也有自覺,要保護這道百年街區。

街中心的一座樓齡70的老唐樓早年翻修,綠色落地鐵窗花,小巧的露台。朝早陽光透過樹影溜進屋內,小鳥在偷吃露台的香草。誰能想像,推窗外看,中環IFC近在咫尺。

美國來的Taura在香港住了23年,她住過劏房和閣樓,當她住在鴨巴甸街200呎單棟私樓時,已看中這座被高樓包圍,有70年歷史的老唐樓。兩年前終於有機會租住其中一單位,雖然這裡無光纖,喉管老化要好小心使用,每次回家往上或下走上百級樓梯: 「的確,我每次購物都要計算好行程,是先上樓梯往堅道,再繞落山買完走樓梯回來,還是反過來呢?不過我現在一次可搬15kg的東西回來,體力好沒問題,只是不再穿高跟鞋而已。」

Vincent從小在中環長大,但朋友都問他:「乜中環有得住嘅咩?」「呢度只係冇屋邨,但有好多小屋民居。」他幫忙朋友,在城皇街17號地下打理「軾Dongpo文化士多」,表面上是間賣復古舊物的小店,實質上他們不時在這裡辦畫展、簽書會、放映會,也寄賣文化人的新作品。他會在樓梯中央擺出桌椅,街坊路過,或者走累了會坐下休息飲水,然後一起聊天。他覺得,要自然保育一個社區,只要把老街老屋修好,讓居民自由生活,自然會孕育出有人情味及生命力的舖頭。

Vincent在中環邊垂享受慢活,而住九龍的Alvin愛上中上環懷古,又寧靜的社區。他坦言,小時候從不覺這些老街老巷有何美感,但在外讀書歸來,看見小時候常去的嘉咸街街市旁都變成豪宅,老街極速整修了,他說: 「我怕香港變成一式一樣的地方。社區小店才能營造一個地區的性格,如果那些老店沒人接手,或被城市推倒,變成連鎖店,那麼街坊人情味都難以連結起來了。」於是他花兩年時間,往來中上環的老店及嘉咸街街市,為小店寫生,記錄他喜歡的老街。

這是三個不同年代與背景的香港人,以三個面貌,享受這個位處中環旁邊的綠洲的故事。

後記:

查google的話,要往城隍街的最近距離,是在上環地鐵站走10分鐘就到了,但係!

這條路全是斜路與樓梯,拖住20kg大喼的攝影師就那樣一路走來, 行完大斜路,望住PMQ後面的百級長梯,懷疑人生。Vincent知道後,提示我們街坊都在中環站乘小巴到堅道的城皇街路口再往下走。或到在PMQ後必列者士街有一個電梯,原來是公共空間,乘電梯上一樓平台,繞過小公園,後街,回到城皇街19號的小平台。可以省回大約走45級樓梯的腳力。好過無。

Taura為住在樓梯上的老宅捨棄了高跟鞋,說常見年紀比她大的婆婆在上上落落。我晨早8點來等影雀,見到80歲的馮婆婆在落樓梯,她在這住了卅年,朝朝落廟上香拜神後找朋友逛街;70歲周氏夫婦拖住手落山,因為:「老人家每日要行1萬步嘛!」;問另一個在梯中間休息的婆婆要否幫她搬水桶上山,她指住我個大布袋:「我幫你攞就差唔多!」令每次行到上來都在梯中間扯哈的我們覺得,日日行樓梯身體好,應該係真的。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