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上水過仿古生活 創自家生態循環

Play Video:

留意減廢活動的人,一定聽過日青這名字。她10年前創辦Oh Yes It’s Free,一個免費回收換物的減廢平台,帶動減廢的思維。2017年因緣際會,跟戚師傅遷到蕉徑。 「你哋會唔會寫到,我哋啲鄉郊生活又Chill又浪漫㗎?我哋唔係咁㗎喎,好複雜㗎喎!」電話裡的日青劈頭就問。 鄉郊生活,除了耕田賣菜,還有許多想像。不是一個農業園,「請班農夫入園種菜」就一樣的。這裡濃縮了他們幾年來看書,看YouTube,上課上講座,學回來的知識。目標是用自己能做到,又舒服的方法,過最低碳的生活。今晚Elaine就在此住一晚,我們一起看看他們怎麼生活吧。 溫馨提示,請click開林海峰的《返鄉下耕田啦你》,歌裡的「臣服大自然奧秘」同「刮暴雨十七級風,乜都冧晒 ,全部冇晒」,是受訪者的真實寫照。

成屋都係執嘅

這間屋,9成東西都是撿回來的。大廳有用紅酒箱砌成的日式圍爐裡。中間放個中式大鑊,平時在鑊上燒柴生火,煮煲仔飯,烤田裡採來的蔬菜。衣服、杯盤碗碟來自《我個世界無垃圾》的Gibson。髒了的麻色上衣,染樂工房的Eric幫忙染成漂亮的藍色。兩個北歐品牌咖啡壺,來自兩個不同的場合;幾個小巧玻璃杯,是雞精樽。「可能我們已過了看外表的年紀,現在覺得適合就好。」省下的錢,豪氣地買本地食材和二手物品,支持大家的減碳路。他曾花千元向Gibson買了套Armani西裝,卻附送了Gibson撿的三套港女煲。 屋外有60年代掘下來的水井,連大學教授都要來研究,接駁逆滲透濾水器就直接有純淨水喝了。

家裡如電燈、熱水、電飯煲、雪櫃及咖啡機等設備都以太陽能驅動。後園大叠大公司「Upgrade」綠色設備時換下來的二手太陽能板。太陽能能源,儲存到24V的汽車充電器裡,家裡電器換成24V汽車電器。他們還是有用市電的,支撐二手、洗衣機、雪櫃,偶然要用的焗爐電費。每日平均花電2至3度,乘兩個月,與交電費最低消費400度電尚有成倍距離。拍得住林超英1月時貼出的自家電費單。 一定有人幻想這麼早遁入鄉郊過簡單生活「未來堪憂」。惟戚師傅是工程判頭,日青是自由業者,曾為演藝學院教書,跟朋友辦導賞團,討論活得「更減碳」同「優質生活」的平衡。他們在日本鄉郊買了房子,你真係唔使同佢哋憂。

屋企就是小型生態循環鏈

萬事俱備,戲肉了。 黃昏,我們在田裡生火煮晚餐。不時不食,及盡量食本地農產品。如田裡的早水蘿蔔、莧菜苗; 隔籬秀秀農場的紅肉木瓜; 大棠出品漢堡菇。為了減低不經意的碳排放,他們只挑選最遠2000公里內的食物。當木柴燒到變灰前,用泥土真空蓋熄它,隔天會變成炭。把樹木曾吸收的二氧化碳鎖在炭裡,或撈起來,成為旱廁的墊料。是的,她家是用旱廁的。吃了沒農藥的Farm to Table,腸胃勁潤滑,大便極暢通。那乾淨天然的營養不能浪費。他們以澱粉袋套起廁桶,以晚飯燒完的炭作墊料,蓋起糞便,送回田裡發酵堆肥。從太陽能、水井、種田、燒柴煮食,到營養回歸土裡。然而六個人,花了兩小時煮出一桌盛宴。好玩,但好肚餓啊!日青卻不嫌麻煩,「可以逃出石化能源,完成碳循環,其實好開心。」

戚師傅初來幫忙開荒之時曾被紅火蟻咬: 「那次我以為自己死梗。」日青則覺得,蚊、蟲、濕度,你總有辦法習慣適應,鄰居用殺草水,她吃了沾了殺草水的農作物會頭痛、眼窩痛、頸痛。她嘗試用半個鐘給農居,殺草水清雜草,但對方讓她看醫生:「吃藥,你就可以接受殺草水。」過去做社會運動,覺得不對的事,日青總會大聲說出來,但原來當目標是鄰居,「唔知點解覺得好難解說。」「這是我未學習到的,如何很委婉、溫柔,受落地說下去。」

生命裡,任何時候都有讓人學習的事,除了研究碳循環,與村民相處,都令生活變得豐富精彩。「可惜我們沒時間,這裡快消失了。」蕉徑的農業園計劃將於2024年開始。現役農夫將可入農業園做「員工」,「繼續耕種」。記者去做資料搜集時,才看見挖土機在農田的遠方,三星期後的拍攝天,挖土機已來一片菜田的水溝前。勁有效率。 大家念口簧都愛說,「撈唔掂」就「返鄉下耕田啦你!」或「種菜就梗係攞去賣啦!」是日青的禁句。雖然未來也許都沒得講了。只要你真心住過,努力適應過這裡的風霜雨霧; 研究過如何讓農作物,不靠農藥在惡劣天氣依然長得樣靚身材正,這話你一定說不出。「『撈唔掂就返鄉下耕田』得農二代有資格咁講,因為他們從小在田邊生活,知道乾濕冷暖,空間距離,我哋都要捉摸好耐才能做到。這是一個很高技術的,累積而來的生活智慧,你不可以輕視它。」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