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屋救星清潔老鼠屋曱甴屋 拆解屋主背後患上囤積症

Play Video:

上星期美孚的「超級老鼠屋」,據說單位的業主是位老婆婆,千多平方呎的單位裡塞滿雜物,估計住了過百隻老鼠,最後出動食環、警方和民政署爆門滅鼠。執屋丟東西還不容易,但同時要決戰曱甴老鼠。而且儲得一屋雜物屋主自然當寶,清理時還得顧及受助者情緒,幫他們細挑寶貝,實是令人敬佩的工作。

今天的嘉賓來自兩個機構,一個是救世軍「“掃”心事」—囤積行為人士社區支援計劃的主任王肇言,另外是民間自發團體「建。祝義工隊 」的Monique和Jan,聊聊他們幫忙清理囤積屋的經歷,及背後的故事。

阿言說過去救世軍一直進行露宿者服務,發現很多露宿者因為家裡囤積物太多,無處容身才搬到街上,「我哋一直有執屋服務,但其實隔兩星期一個月,都係打回原形。 」「而且累積到被投訴的話,時間都不短,他們習慣了惡劣環境下生活,根本不覺甚麼。加上被排擠社區斷裂。就算他想求助都會被罵,那他就封閉自己在屋裡,問題根本不會解決。 」去年4月才正式發展出服務,幫助囤物者執屋解心結。

Monique和Jan參加的「建。祝義工隊 」,幾年前已開始經社工轉介,為低收入人士免費滅蚤。源起是因為網上瘋傳曱甴屋恐怖畫面,鄰居呼天搶地,但人人食花生「根本無人肯做 」,有機構找他們幫忙去清理,並於完成後,透過二手傢俬轉贈計劃,為受助者更換一室家具,讓他和鄰居都重新開始。

他們遇過腰間沒用造口袋,導致分泌物亂滴,惹來蟑螂的傷殘人士;有因忘記自己買過甚麼,或者被家人遺棄,因寂寞或精神散亂而撿拾雜物,惹來滿屋曱甴,被鄰舍排擠,獨居的公公與婆婆;也有養父母離世後,為填補空虛,以賣錢為名,儲了滿屋1米高鋁罐的智障人士。每一個故事背後都另有故事,囤積物填補他們的空虛與不安感。

阿言站在社工的角度,認為更重要是慢慢拆解囤積者心中的結,你夾硬把他的東西丟掉彷彿掉了他的重要回憶,越搞越衰。

囤積情況可以有不同的成因,大抵可分三個方向:

1.囤積者患病,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如傷殘或認知障礙,不能自理。

2.經歷過創傷事件,影響情緒,不夠安全感。

3.坊間最大的謬誤:以為囤積者都是老人。事實上真正的囤積症,好多時候在11歲至15歲期間已經顯現。去到40歲左右,因為太多年了,心內問題未被處理,囤積物越積越來多,又無人規管,問題更嚴才被人發現。而家族史裡有人有強迫症或焦慮症的朋友,患上囤積症的機會都會大增。

那到底何謂囤積症呢?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 2013 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中,將囤精症列為精神病之一,研究同樣指出,美國大概有5%人口有囤積症。套用在香港,都有3至40萬患者,並列出6個特點:

1.囤積物影響日常生活,如坐立、睡覺,或同住家人的生活。

2.患者難以決定丟棄雜物,樣樣都有紀念價值,都有用。

3.丟棄任何雜物都覺得痛苦。

4.囤積問題影響他的社交生活。例如被排擠、失望,更加與人疏離。

5.囤積情況非由精神病病,如思覺失調等形成。

6.囤積情況非因身體殘障不能自理而導致。

若你有個囤物鄰居,時有曱甴老鼠造訪當然難受,但數年前,有社企做過簡單統計,香港有4成受訪者家有多過10對鞋,超過20件T恤5個背囊,推算有57%人有強迫性聚藏行為。加上香港有概2%人患強迫症或焦慮症,囤積潛力非同小可。阿言說: 「囤積者以囤積物填補內心空缺,已經成為他的生活一部份,讓他減輕情緒困局,減輕囤積問題,都已經很好了。 」

|
w